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不愁温饱,安享幸福的生活。随便走进一家商店,遍布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经常不知道选择哪个好。

饿了的时候,如果懒得自己做饭,无论城市还是乡镇,街道旁总是遍布大大小小的餐馆,口味天南海北,酸甜苦辣花样繁多,从高档酒楼到苍蝇馆子,丰俭由人。

偶尔偷个懒不想出门,打开手机,从川香麻辣到淮扬鲜甜,五花八门的外卖任君选择,山珍海味同样挑花了眼。

好在安逸之余,人们也没有忘记曾经的磨难。

尤其是特殊时期替我们保家卫国的红军战士和解放军部队,他们往往需要更高的能量以维持日常的训练和执行任务,而事实上部队伙食也像普通民众一样,有过非常艰难的时期。

【艰难年代】

在最为困难的抗战时期,并没有多少像样的部队伙食,大部分战士只能就地取材,用最基础甚至粗糙的食材果腹,经常饥肠辘辘负重前行。

解放后,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饮食营养问题,虽然条件依旧很艰难,但已经度过了最艰苦的战争时期,人民对生活有了更好的期许。

大范围的宣传营养知识,并且合理科学的管理伙食也是节约增产的一部分。从1950年代开始,部队的伙食问题也开始引起了关注。

但是经过营养调查,有人发现,为什么部队的伙食已经比以前提高了,却依然有很多人有营养不良症?

营养不良事实上就是维生素缺乏。原本在解放后,部队伙食中增加了动物性食材的摄入,提高了食品质量,但同时却又减少了蔬菜,更别说在那个年代相对稀缺的各种水果。

除此之外,伙食的烹制时间也导致了食材的营养流失。

那个年代,每个兵团基本都有固定的开饭时间。由于人数众多,又不能浪费每一分钟,基本到点就要吹哨开饭。

所以,为了不耽误时间,往往早上八九点炊事员就开始烧制大锅菜,十点多就已经做好了。

等到了中午吹哨开饭的时候,大锅菜都已经在行军锅里闷烧了好几个小时,维生素大量流失,味道也可想而知。

来到上世纪70年代,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

当时国家内部面临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工业刚刚起步,化肥产生也十分有限,粮食跟不上。外部又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难以进口物资。

物资匮乏,不仅老百姓的日子艰难,部队的生活条件也很差。

在当时,根据地区的不同以及兵种的不同,有很多种不一样的伙食标准,但无一例外的都很困难,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美味和营养,都是有啥吃啥。

通常来说,偏远地区比城市的物资更加匮乏,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种植的蔬菜种类也十分有限,条件往往更加艰苦。

总体来说,在当时一个人一天的伙食标准基本都是4角5分钱,一个连里会有专门负责采购的人员,通常一个连十几二十块的饭钱,而面和肉都是自给自足,一天下来一个连只要50块钱,就可以满足全连百来号人的一日三餐。

一个连里会有专门负责采购的人员,通常一个连十几二十块的菜钱,只够买上几斤肉,一些土豆萝卜大白菜之类,炖上大锅饭,就可以满足全连百来号人的一日三餐。

运气不好的时候,物资跟不上,只能大量囤积不容易变质的土豆萝卜等蔬菜,炊事班绞尽脑汁翻着花样的做这几样,早上萝卜汤,中午土豆丝,晚上土豆片。

寒冬时节,北方地区只有大白菜,一整个冬天连续吃三个月大白菜是再常见不过的情况,偶尔能配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或者一个白面馒头,脸上都要笑开花。

如果逢年过节,条件好的部队会杀猪,这个时候就可以吃上一顿美美的红烧肉打个牙祭了。

现如今在网络上,总是不乏艰难年代过来的老兵忆苦思甜“我当年在山西大同当兵,主食吃二米饭,也就是大米和小米一起煮。由于都是非常陈旧的谷物,毫无粘性和水分,吃起来就像嚼沙子。”

“菜主要是以土豆为主,偶尔会有白菜,肉食更是稀少。通常一周会有一到两顿细粮,其余都是陈粗粮,连养的猪都没吃的,晚上饿的整夜嚎叫,听着害怕!”一位老兵回忆道。

另一位老兵则说“我那时候在沈阳的空军部队新兵连,一个连百来号人,只有一大锅水,一包盐,一勺豆油和六棵白菜。”

“好的菜叶子都给连部和炊事班吃了,我们新兵每个班一盆白菜汤,配几个白菜帮子,表现不好的甚至连帮子都吃不到,只能喝点加了盐的清水汤,新兵是最苦的。”

“在新兵连的时候,吃饭要眼疾手快,速战速决,不然一筐饭转眼间就被抢光了。运气最好的时候会有一碗没有油水的面条,一直要熬过新兵连,进了连队才会有所改善。”

说起曾经的故事,老兵们感慨连连。

【改善伙食标准】

一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部队伙食都是采取单位组织的方式。逐渐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农副业都包括什么,这种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人力上的需求太大,而效率又十分低下,经过多年的摸索改进,部队逐渐由单位组织伙食的方式变为了营办伙、团办伙等形式。

1985年12月,全军后勤工作会议提出了“斤半加四两”的目标。意思是保证解放军每位战士的伙食标准能达到每天一斤半蔬菜、一两肉、一两鱼禽蛋、一两油和一两豆制品。

提出这个目标的初期,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立刻达到的伙食标准,会议的要求是两三年内能够在解放军部队中全面实现。

到了80年代末期,为了达到斤半加四两的标准,很多部队都开始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种植蔬菜,养殖猪牛和禽类,开塘养鱼。

在上级分配的伙食标准依旧处于相对低下的情况下,这些大力研发农副业生产的部队基本都能够得以形成较为稳定的自给环境。

一份当时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华东地区的23个中大型城市里,蔬菜平均每斤价格0.43元,猪肉平均每斤价格3.5元。

如果蔬菜部分能够靠部队的农副业种植自给50%,一个战士每天一斤半的蔬菜可以节约0.32元,一个2000人的团一年就可以省下23万元,相当于一个团级单位生产经营一年的纯收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斤半加四两的伙食标准不但可以得到保障,甚至有一定额外的提高。

除此之外,一些有经济头脑的部队开始研究市场经济形势,关注采购农副产品时的地区差和时间差造成的采购成本差异。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已经开始有了显著上升趋势,市场供求关系产生变化,由国家计划供应转变为市场供应为主,于是部队的采购需要更多留意市场价格的浮动。

在一次市场预测评估后,某师后勤部门预测春节后蔬菜将会有一次大幅度涨价,于是迅速通知各个部门提前采买了百万斤白菜、萝卜、土豆等方便储存的食物。

果不其然,春节后蔬菜价格翻了一番,全师储存下来的食材足足节省了近20万元伙食费农副业都包括什么,战士们的伙食标准完全没有受到这次涨价的影响。

这一次成功案例让部队信心大涨,越来越多其他部队开始效仿,专心研究市场行情,甚至像商人一样学会“生意经”,以便在最好的时机和地点采购到质量最高价格最低的食材。

由于物资的丰富,战士们也开始关注到伙食的口味问题——在食物稀缺的年代从未得到过重视。因此,炊管人员的水平不足而导致好食材被浪费的情况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从那个时期开始,部队伙食标准一路上升,彻底告别曾经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白菜土豆,甚至粮食不足饿肚子的时代了。

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温饱已经不再是广泛的社会难题。从90年代开始至今,部队的伙食标准进一步提高,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

“早餐讲营养,午餐重质量,晚餐抓调剂。”就是总后勤部在21世纪初提出的伙食方针。

动物性食物的每日定量由280克提升到了400克,适量减少了畜肉,而转而增加禽肉类和鱼虾类,增加高品质蛋白质的摄入。

除了蔬菜和肉的数量和标准提升之外,还要求每人每天食用一个鸡蛋,饮用一杯牛奶或豆奶,每周还要供给2-3次的新鲜水果。

相对来说,军人的摄入标准会高于普通人的营养标准36.8%左右,这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决定的,膳食结构的调整和营养的提升,大大保证了军人的体质和健康。

【野战食品】

在实际的征战与当代野战演习中,还有野战军用的携带型食品。

从抗美援朝时期开始,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与营养研究所便开始着手研发制式的野战食品。 最开始是便携式炒米炒面,但是保质期却只有短短一年,实用性并不高。

后来,与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共同合作,将主要研发目标集中在压缩干粮方面,开发出了诸多新食品,例如压缩饼干与压缩玉米糕等等。

到了80年代,第二代野战食品也顺利研发出来,包括各式各样的午餐肉罐头、炒什锦罐头、蔬菜罐头、脱水米饭和脱水面条等等,美味度与实用度均得到大幅提升。

时至今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便携食品已经离开地球前往太空。在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的伙食已经十分丰富,多达120多种荤素搭配的便携食品可供食用。

航空食品的早餐里就有粥和面包,午餐晚餐有荤有素,陈皮牛肉、墨鱼丸、藜麦桂花粥、菘菜牛肉汤等等,甚至还有太空粽子,可谓是“满汉全席”。

事实上在1949年以前,我国的军队并没有制式的野战食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通常都是靠自行携带简单的干粮,如炒面炒米等。

有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小学语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中曾经描述,长征途中的条件十分艰辛,粮食非常紧缺,许多红军战士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地坚强前行。

陈赓同志回忆自己在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忍受着饥饿艰难行军时,看到了一位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瘦得皮包骨头。

在陈赓的关怀下,小红军表现出自己非常有精神,并且拒绝了对方递来的青稞面,拍着自己鼓囊囊的干粮袋,说自己还有很多吃的。

最终,当陈赓意识到事情不对时,小红军已经在艰苦的环境与极度的饥饿下遗憾的失去了生命,而他鼓鼓的干粮袋里仅仅只有一块布满牙印的牛膝骨而已。

这篇让人痛心动容的小学课文深埋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也真实的揭露了在最为艰难的长征时期,红军连最为基本的携带型军粮资源都是何等的稀缺。

在征途中,青稞炒面是最为常见的干粮。在高海拔地区,青稞是主要农作物,相对最为容易获取,于是便成为了红军最主要的口粮。

几乎每个战士都会携带青稞炒面,这种炒面非常干硬而且粗糙,很难入口。即便如此还需要省着吃,直到实在饿的不行了才取一些出来泡水勉强就着糊口。

在抗美援朝时期,青稞面也依旧是部队的主要口粮。这种野战干粮实在谈不上任何美味与营养,仅仅能够维持最低限度的热量供应。

在最最艰难的时刻,任何就地可取难以下咽的野果野菜,甚至皮革树皮这些不能食用的东西都只能硬着头皮吃下。

在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忍饥挨饿的艰难奋战下,我们才终于得以迎来伟大的胜利与解放。抚今追昔,先烈们的吃苦耐劳与安之若素都令人感慨万千,由衷敬佩。

参考资料:

我国军队的伙食;齐伟,百科知识

部队伙食与核黄素缺乏病;沈任,人民军医

适应新形势,搞好部队伙食保障;杨德云,军事经济研究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402999666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