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子游于北部湾之滨,时云雾茫茫,亭阁隐隐。于是叹道:大道低迴,高楼正空;群者喧喧,尽侍浮华;不诚无乡,唯有致诚。

致诚,简单的说,就是推究诚的道理并进而推广这种道理。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天道之诚赋予人伦,可见,遵循诚推广诚是人的最平常不过的道理,是替天行道。简要说,即凡是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意思是什么,都必须遵循诚,否则不合天道。而当今时代,是否每个人都懂得诚的道理遵循诚的道理了呢?答案:否。于是我们就明白致诚的价值和意义了。

致诚,就是让天下人都遵循“诚”这种最平常的道理。

致诚,就是回归正常的生活回到平常的心理状态。

致诚之道,首先在于敬诚,知道敬诚,然后才可以做到质朴守拙,质朴守拙,则可让心灵渐趋平静,心灵平静,从而可以达到和天地亲近。所谓致诚者,即致诚到至诚。至诚,则可和天地参了。

诚者,大自在也。诚者自定,定者自通,通者自诚。

致诚者,随心体认,随处感受,随缘参修。

人生在天地间,人本就是天地中间的一员。有说:三杰者,天地人。以诚入道,则得渐次之理。诚,实为一切社会道德的根基。

致诚之道是平常道。因为我们时代普遍丧失了平常道,而这个平常道曾经维系了中华数千年的道德传统。所以我们只是在拂开尘埃希望重新恢复和呈现平常道。诚,是平常的事,也是伟大的事。

那什么叫诚呢?“诚”言成,真心,也即说到做到,本义为信实、诚实、真诚的意思。《说文》解释为信。同时,它也和真实同义,如:“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诚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五常的核心。它有心志心意真诚等多重含义。《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意是一个道德和哲学双重深义的名词。

但最早系统提出诚的还是《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意思是什么,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因此,子思把“诚”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了。

诚含有内圣外王的仁和礼,诚也是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根本。

诚,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有

第一、诚代表的是透析本质占据核心的思维和能力。

因为诚是基础,是元元素,因此他也是至精至纯的那点精髓的东西。用王阳明的话说,一千年以来留存的那点骨血。老子所说的“执大象,天下往”。《论语》也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诚就是德所居住的地方,是德的基础。因此只要守诚,则可以众星而拱之。《鬼谷子》有“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他指的这个道一就是“守一司其门户”。这个门户就是“诚”。

第二,诚代表一种高贵的品质、信念的坚守以及理想情怀。

因为诚是从物之精物之真衍化出来的,因此它本身具有恒定性,不可变易性。所谓赤诚,赤子之心就是这个意思。诚也需要坚持,日久而成为习惯。则诚就变成天生本性了。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复永嘉某居士书一》说:“心若至诚,法法皆灵。”《鬼谷子》有“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诚代表的是一种坚守门户,是闭,是合,是执一。

第三,诚是平常道,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诚既然是道德的基石,它自然平凡而实在,他平平常常的处在日常生活的中间,人们日用而不知。但是一旦远离了又会感觉缺少点什么。整个社会缺少了就会陷入莫名其妙的空虚个迷茫。所以《中庸》强调“诚者,自成也。”。就是让诚回到自然的平常的状态。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集注•中庸注》)。天之诚成物,人之诚成事,社会之诚成理,要是不诚就什么都没有,所以诚是本,通过诚之本,到定之策,达到通天地。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成贤成圣之道。

敬诚是至诚的前提。何谓敬诚?所谓“敬”,就是“尊重、礼貌、谨慎”。“诚”言成,即真心,也即说到做到,本义为信实;敬诚即尊重真实敬奉真心。敬诚是学道的根本,也是摄心的前提。人能主敬存诚,则一切凡情无由而起,本具圣智自然发现,凡一切人我是非、懒惰懈怠、因循委靡之习气,皆悉消灭。

敬在中国传统的德性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部分学者甚至想把传统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换成仁义礼敬和。由敬而孝,是道德之本。佛经认为,人有多大成就,就在诚敬两字。弘一大师曾手书: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主敬存诚之后,才可以做到质朴守拙,即拙诚。

所谓拙诚,就是以正拙直道之诚面对世界。当今世道,人人机巧,自然机巧学之不尽,故以简单的拙诚处事不失为一种成事之道。《韩非子•说林上》:“巧诈不如拙诚”,那是因为巧诈太多而无尽,既然无尽,如何终了?不如拙诚了。刘向《说苑•谈丛》:“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拙诚也包涵一心的意思。守住本心,自可入定,定则能通,拙诚原是圣心之道啊。老子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若愚岂是真愚?拙诚,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独特品格。

拙诚自守,则渐趋和天地同参,则是至诚!

诚为天之道,因此至诚则是实现天地人合一的关键。何谓至诚?至诚乃纯精纯一之诚,是诚之至。至诚也可以说是精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说的至诚的力量。诚需要修习,而至诚需要修炼。由诚到至诚,就需要道德智慧才质的综合。

唯有天下至诚,能胜天下至伪;唯有天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因此至诚是诚的能量的总集,它必然集诚善的最大能量,必然可以昭示和影响周边更大的人群。

《中庸》云:“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即致中和。致中和则可以和天地参,能和天地参则为至诚矣。因此致诚是一种极高明的品行,需要极大的诚力。至诚极为高明,所以需要修为方可达到。因此,孔子说,君子道中庸而小人反中庸,就是这个道理。

从君子到贤者到圣人,就是诚修的结果。

从敬诚到拙诚到至诚,中间都有一个修习的过程。

但是,诚又有三义,一是真,二是信,三是正。

诚的第一义是真。所谓真,最初从贞字变形而得,属于占卜的一种,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它最简单的意思是和假相对,含有和客观事实相符的意思。真的哲学含义具有公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元实体。《妙真经》有云:“自然者,道之真也。”它反应的是万物的自然而然本性。《庄子•山水》有:“见利而忘其真”,这里的真指的是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真不能够离开有情、有意、有爱的具体事情、行为、物体和语言单独存在。真存在于真挚的话语、真心地帮助、真情地行为、有情的物品、有情的事情之中。因此,真又是诚的本体。

比如,真知代表对万物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且真实。通过由内心所发出来的原始的不由后天所影响的认识。《庄子•大宗师》有:“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比如,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由于一切认识和事实都有一定偏差,真理也就具备了永恒的追求的意义和价值。再如真意,指能够高度集中的意念,又称正觉。陶渊明有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又是诚之本。作为诚的本体的真也是一种正能量。但真和诚又有区别,真通常指的是可感的物的实际,而诚在真之上包涵了延伸的意义如反应感觉德性的元素,更偏重于形而上的东西。

诚的第二义是信。信者,人言,君子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此信和诚则常合一而行。但相对于真来说,信更强调于行的考量。比如信念,就是坚定不移的去相信,含有行动和坚守的意思。比如信仰就包涵了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相对于信念来说,信仰则是人们对灵魂的标注。在浮华放浪的今天,灵魂之信仰更让人关注。再比如信用,它指的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

信是诚之行。诚的体现和实施需要信来执行。因此诚和信也有区分。信强调行为和维护,是坚定而实在,诚具备高远和谐和,可以关照万物世界。诚和信在一起则可以更加贴切的贴近人伦。

诚的第三义是正。正,守一以止,含有不偏斜,平正的意思。诚之流量贯注天地,而诚正可以确定一个更为坚定的正确的方向。当今比较流行的说法如正能量,就是正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比如正见,指的是正确的知见。为佛义里八正道及十善之一。比如正义,则指公道正直,正确合理。在道德伦理学中,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作的事。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而正果,却是修道有所悟有所得的结果。正果,有别于外道邪道。而收成,是人人需要。唐僧师徒斯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为的只是为了修成正果。正果看来也不容易获得的。

正是诚的目的。诚贯注万物,而正可规范其能量。但诚和正也有区分。正具有明确的倾向性,把诚作为形而上的哲学本义规范为一种日常的良性发展的行为和准则。从而可以有效的引导万物人伦向正向发展。

诚的三义,互为表里,互为作用。真为本体,信为行动,正为归属。真、信、正,完成了致诚的过程。

安仁子说:尽天地之性,方能知天地之大本,知天地之大本,方能立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经,方能行天下之大道。大道之行,圣志抗欲,天下至诚也。

诚是天地的大本,也是人的道德的大本。

尽天地的物性,是真。尽天下的人性,为诚,故求诚可成大德,道德可完美情性。致真致诚,则可成就至诚,至诚方能尽天地性,尽天地性方能立天下大经,立天下大经,方能行天下大道。因此:大道之行,致诚至诚。

至诚之前,需要致曲。《中庸》说:“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可见至诚之精要在于通晓动态的变化。致曲而达到形体表现,然后显著,然后明亮,然后推动,然后感化教化天下。所以以诚为本。才可以致中和。致中和了,人才可以找到天地中间的位置,进而正式树立人的形象,成就圣人的形象。能够尽物性,又能够尽人性,就合乎于自然的需求,就是天人合一。至诚包涵一种诚之力度。在天地参修到一定程度,它就是一种自然的散发,是一种人格力量的突然提升。

在《礼记•大学》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是在经过格物致知之后,人首次呈现君子品格,君子以此作为基础,从而可以成就天下人格及天下事业。

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这意思岂不是不致诚则百事生?我们看看我们周围到处是虚假盛行,应酬成事就明白了。

唐代的李翱以尽性或复性为“诚”,认为去掉情欲即可恢复纯善的本性。诚,就是原始的纯善的状态。

周敦颐在《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他认为,“诚”原于乾元,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人只要迁善改过,去欲弃物,就可以恢复诚的本性。至诚之道,也是可诚修而至。

以诚心待人,以诚心观已,真心便会显露,人若能以真心对人,人便会用真心对已。因此,诚也是人之常情。这实在是极为浅显明白的道理。

当今天下,市场人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与之俱生的由利益主导的市场人格观逐渐占据主流。唯利是图因而泛滥成灾,人类进入了空前的道德危机。如信仰失落、道德堕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格扭曲等现代精神疾病已成河山一统之势。原本根植于东方的仁爱、和谐、诚信、中道等观念也逐渐萎缩和边缘化。如何来挽救?唯有致诚。

致诚才可以俯仰天地,复于熙熙人群中找到现时精魂所在。找到当下情怀,从而恢复原型启发,成就至诚。

至诚是一个需要风化的艰难的过程。如高山的岩石经过常年的风吹都已经风化得非常严重,有些岩石表面看着很坚硬,实质上你轻轻地一碰,就能把它捏得粉碎,这是一个风化的过程。风化社会的过程,在教育里边,就是一个教化的过程。人只有达到至诚的程度,才能感通天地,化育万物。《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是修习圣学到了至诚的境界。到了至诚,据说他可以预测到客人到访的具体时间,可以预测到宁王版乱的可能,这些都是至诚的修炼境界。所谓至诚则灵至诚通圣就是这种效果。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尽性是儒学中庸之道的核心。尽性了,方可以了解天下人和物的本体和实质,方能和天地同参,与天地同参,方可妙合于人伦,并创制人伦规范。只有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才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与天地并三,才可以创制度、定规则。才可以抓住天地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都懂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圣人通过至诚的理想境界可以在宇宙间自由翱翔。

致诚之道,是平常之道,也是至诚之道。

敬凌简介:

独立学者、策商。博学多才,行遍名山大川,神交古圣先贤,主张修学和事功融会一体,出版专著多部,深度结合《周易》和阳明心学,独创《九易心学》。

扫描二维码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

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 若排除这种情况,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或联络我们。

对于会员专享、整站源码、程序插件、网站模板、网页模版等类型的素材,文章内用于介绍的图片通常并不包含在对应可供下载素材包内。这些相关商业图片需另外购买,且本站不负责(也没有办法)找到出处。 同样地一些字体文件也是这种情况,但部分素材会在素材包内有一份字体下载链接清单。

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请联系站长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

源码素材属于虚拟商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传播性,一旦授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换货要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