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参加了一中小企业家论坛,跟一珠宝老板聊了起来,其在十几年之前加盟了十几家明牌珠宝店,因此发了家,常言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时他也是经“高人”点拨,臣服于价投,求得“卖珠宝不如买珠宝股”真经,加上对企业的了解,他很确定企业一旦加速开店,其利润定然暴增,于是在上市初,把毕生积蓄买入明牌珠宝。
果不出其所料,上市后三年营收一路增长,但其本金却一路腰斩,三年后收入又拐头一路下滑,几度曾灰心退出投资,死拿几年后,在2015年牛市一度盈利50%,价投之心复燃,高位亢奋加仓,持有十多年,如今依然亏损60%以上。
这位朋友跟我聊了很久,向我倾诉了这十几年的投资教训,他明明把股票当做了自己的生意,也曾定期深入线下调研,对企业的业务运作可谓了如指掌,但为何依然会亏损呢,他如数家珍般的总结了这一路上的教训。
上市初期正值公司大双位数的高速增长期,基于长年的商业阅历,他相信企业的终端网点会扩张10倍以上,由千店迈向万店,基于这种预判,叠加较小的股本,他选择在40倍市盈买入,之后由于整体指数走弱,股价跟随腰斩,但此时他只是认为股价下跌是指数走弱所致,并未意识到管理层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到了2015年,指数走强带动股价暴涨,这就让其更加坚定了之前的判断,却忽略了企业的再投资方向,管理层早就心不在主业,开启了多元化,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地产和银行,对赌失败,亏损累累,导致收入利润锐减一半以上,直到股价深跌至谷底,他才逐渐反应过来。
他买下了这笔生意,而企业却将这笔生意赚的钱投进了其他他不懂的生意,悲催的是,他居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认清真相,他说他用十几年的时间才回归投资的常识,投资绝不仅仅是把股票当自家生意来看待那么简单,投资难就难在,有时我们投资的并非是公司的生意,而是公司的投资。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喜欢某些生意,并以此投资某公司,也期待着公司会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进行经营,但现实却常违人愿,某些糟糕的管理层总会把这项生意赚取的利润,投资到其他自己不喜欢的领域,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投资这项生意又有何用呢?
这也是我们很多价投者在选股时都会陷入的误区,认为酱油生意好,所以买入加加,认为中药饮片生意好,所以买入康美,认为银行生意好,买入了一些坏账很高的城商行,认为珠宝生意好,所以买入明牌,甚至朋友经营十几年的明牌珠宝店都是稳定盈利的,但投资的上市公司却是亏损的
,这无一不再告诫我们一个残酷的教训:
经营公司和投资公司永远是两码事,前者是真正投资自己所看好的生意,后者是投资自己所看好的生意所在的公司,至于公司怎么处理这桩生意产生的利润,这就是另外一重风险。
我在之前就已知晓这个道理,之前公司旗下经营一白酒专卖店,生意是好生意,一开始属于自营,有可观的盈利,但引入新的大股东后,开始亏损,为何呢,因为新老板不善于维护客户关系,导致客户流失,你瞧,好生意也会亏损,由此,我们所认为的好生意,其实都是有隐含前提的,那就是以我们认可的正确方式去经营,如果不是,那就是另一种生意。
我听朋友说有一人是开物业公司的,每年稳定赚个几十万,觉得物业是个稳定的好生意,于是就买入了某物业股,后来踩雷,原因是物业公司赚的钱被地产公司偷偷挪用了,看到没,自己开就是赚,投资他人所开就是亏,去哪说理去呢?原因也很简单,自己的钱绝对不会飞,别人就不一定了。
之前有个朋友对我说,他觉得某个生意不错,想投资相关上市公司,我开玩笑说,你若觉得不错,应该自己去开一家,投资上市公司跟买入这桩生意是两码事。
必须强调,在股票市场,我们投资的是公司的投资,而不是公司的生意或业务,生意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已,把这点理清很重要,公司的经营在本质上都是对资金的再投资,我们把钱交给公司,公司再拿这笔钱投资进不同的业务方向上,企业的再投资是否符合我们对生意的基本方向,是投资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点,这也是投资的难点之处,我们不仅要了解生意的模式,更要认可生意人的战略、执行力、品行等,把自己当做企业老板,而非简单的散户角色。
这种对资金的再投资再分配,包括投资项目是否让我们认可,产能扩张是否符合预期,存货是否处理得当,战略是否可行,营销的预算分配是否合理,应收政策是否激进,分红是否如意,股权激励是否有效,财报公示是否透明全面、是否有回购计划等,只有以上这些再投资要素符合我们的要求,好的生意才会真正变成好的投资。
由此,我们不是直接将资金投进生意,而是把资金投入公司口袋,再由管理层决定应该如何进一步投资,直接投资一项生意,本身就是一重风险,投资别人的投资,就更多了一重风险,这“两重风险”正是股票投资最大的风险之一。
公司对待生意的方式,若能匹配我们对生意的理解,那就相当于我们找了一个执行我们命令的职业经理人,其结果也近似等同于自己主导性经营,这才是真正的把钱投进了自己认可的生意中,就像之前有些时候,我也一度觉得如果地产企业能够更加保守一些,也会是个不错的生意,但我发现很少有公司能这么做,如此,虽然地产企业千千万,但却并没有自己认可的生意。
更确切的说,我们买入的并不是一桩生意,而是符合我们经营理念和再投资方向的生意,能寻找到这样的生意并不比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容易,因为很少有企业符合我们的定制画像,完全匹配是不现实的,在投资中,我们更多是对企业再投资的妥协,能基本过的去是底线,若能完美匹配那基本等于中了彩票。
现在谈起这点,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但在现实中,就是有很多人陷入其中,就像那个珠宝老板一样,他所期待的上市公司的加盟店扩张,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企业并未按照他认可的方式来经营,他把钱投给了企业,企业却把钱投进了地产、银行和光伏,看到了这一点,试问还需要纠结该不该持有吗?从第一性原理早就看到了答案。
这种投资中的第一性思维能帮助我们规避掉很多陷阱,之前一个朋友想买恒大,他看好恒大的地产生意,并数落了一大堆地产的利好,但他却忽略了,恒大将地产的利润都投进了足球、汽车、粮油、矿泉水……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你投进恒大的钱,并没有完全进入地产生意,地产生意产生的现金流,也没有进入你的口袋,而是进入了这些你并不喜欢的生意,这就好比是你说你要去北京,却买了张去拉萨的票,股市中的我们就是如此的荒诞。
之前在投资交流会上,一朋友分享了他的投资经历,他经常在苏宁买电器,又快又省,觉得这是一家好公司,于是就买入了苏宁电器,当时也赚了不少,但后来他发现苏宁开始要谋求转型,大手笔募资去各种投资收购,快递、足球、百货,还豪掷200亿给恒大救急,他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意,自己的钱已悄悄地变成了其他生意,于是坚决的出局,就是这种简单的、基本的第一性思维,让他避免了后来的清仓式亏损,如若不出,持有至今会亏损90%。
这里就不得不回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意。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意,如果只是像逛街买菜一样,随意的挑挑拣拣,任凭管理层在那里喊口号,以及各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承诺,那多半会被企业管理层所洗脑,这一点也是屡见不鲜。
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意,前提是知道何为好的生意,这就是我们为何要学习的原因,我们所有的商业阅历、认知学习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搞清何为好生意,严格来说,在我们没有搞清这点之前,就去购买股票,本身就是错误的,纯粹的就是为了买而买,很多人都是“我需要买股票”,而不是我需要找一个符合心目中什么样的生意,不知自己心中所要,是股民最底层的失败因子。
更残酷的现实是,对于没有商业阅历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固定且坚定的生意喜好,因为没有经历,也就无从感受生意的好坏,即便在理念上将股票当做了生意,但骨子里依然视为一堆代码。
生意是现金流的入口,再投资是现金流的出口,很多人把重心放在分析生意的好坏上,却忽略了再投资这个重要的出口,所以,对于那些再投资跟生意本身没有关系的公司,我是不敢去买的,就像保险证券等公司,它们的生意模式本不错,但其很多再投资却跟主营不搭边。
很多人模仿老巴买保险公司,但却忘记了一点,老巴是控制着他所投资的保险公司的再投资方向的,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保险生意,同时又掐住了生意的再投资,而我们普通投资者却是无法做到的,作业不可乱抄,这也是我明明知道保险生意模式很好,但却不敢买入保险股票的原因。
正因买股票是投资别人的投资,所以,投资中的好生意,跟现实中自主经营的好生意是有很大不同的,在个人看来,投资中的好生意都是假借他人之手,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经营,达成自己想要的生意,所以选择自己认可的管理层,是打通知行合一最重要的一道桥梁。
试问卖榨菜是一个好生意吗?有人做到了几百亿,有人却在挣扎中破产,可见行业本身决定不了生意的好坏,都说白酒生意模式好,但每年依然有无数的白酒企业倒下,这说明生意模式也保证不了生意的好坏,有些人卖房子有一套,但造车却极其拉胯。
由此,行业只决定基因,而合适的人则决定造化,股票投资的第一性思维就是:我们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付出什么样的价格,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经营企业,并有多大概率来获得增长机会。事实上,在投资某个企业之前证券生意怎么做,我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比如,经过长期的学习阅读、调研感触,在我内心就有一些中意的好生意模型,就像航空业,我希望拥有那个以低成本为首要经营目标的航司,我觉得那是一个好生意,有了这个主线,选股时就更具有针对性。
由此,不需要判断它是不是一家好企业,只需要基本定性它是否符合自己心目中好生意的条件即可,比如试问融创地产是不是一桩好生意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这个面太大了,但事实上这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心目中好的地产生意是什么样子的,而融创企业比你心目中的样子要更好,还是更逊之呢,我想这是一种由己到企的快速筛选方式。
也即,在上投资战场找寻猎物之前,内心早已勾勒出了猎物的样子,如果投资失败,那不是融创公司的错,而是你的识别系统本身就是错的证券生意怎么做,即便没有栽在融创上,也会栽在其他同类公司上面。
就像芒格,阅读了几十年杂志,才在报纸上发现了一个投资机会,一举赚了n倍,为何芒格在看到王传福的故事后激动万分,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聪明的投资者都会将大部分精力用在锻就识别好生意的能力上,先会识别好坏,然后再上战场搜寻猎物,而非在众多猎物中纠结彷徨。
好投资的前提和底线,一定是那些不会让我们亏损的生意,找到真正绝好的投资似乎很难,但大部分投资者却不难判断出那些不会让我们亏损的生意,这也正是复利的底线。
之前朋友拥有一座小城市的收费站,每年赚取稳定的利润,后来他便投资了高速上市公司,但收益并不乐观,后来他也慢慢发现了原因,高速公路本是很难亏损的生意,但前提是上市公司要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经营,很多高速公司会把利润用于其他再投资,这就背离了朋友想要的经营理念。
最终朋友按照自己的条件反复筛选后,选择了宁沪高速长期持有,用他的话来说,真的就像自己经营一样那么放心,管理层干的事就是他想要的,哪条高速每年有多少收入,建造成本有多少,配套服务能赚多少,有没有胡投八投,增长机会稳不稳健,他都很清楚和放心。
由此我们经常说,买什么样的公司,往往反应着我们的性格和风险倾向,我问他为何不买电器公司,他告诉我说谁能知道这玩意明年有多少人买呢?他只知道马路上的车是越来越多。
能感受的出来,朋友是一个对风险极度敏感的人,也是遵循第一性原理去做投资的人,我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和案例,他并没有阅读太多价投书籍,也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其所做之事却无一不在遵从着底层逻辑,也没有读过什么投资长期主义,但就是一拿十几年,且远远跑赢90%的投资者
。
在现实中我还真见过那些天生就具有第一性思维的投资人,之前在一次老股友交流会上,一投资人分享了他对长江电力一见钟情的故事,他本身就是从事电力行业很多年,在火电公司任职,深知火电行业的优劣,也持有火电公司股票。
直到有一次去长江电力出差培训,他如获至宝,异常兴奋,用他的话来说,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型女友”,绝对不会“出轨”,上天赐予的极低发电成本、供不应求的电力需求、极高的分红率,厚道的管理层,在他看来,又不愁卖、价格又稳定、再投资又保守的非周期生意并不多,这是完美的现金替代方案,于是以10倍自由现金流估值买入,持有至今,他每年都会去三峡大坝去看一看,遥望涛涛江水,大喊一声“这可是朕的江山啊”,毋庸置疑,他已经将其当做了自家的生意。
会上有人问其为何不买食品、汽车、啤酒、零食、地产等公司时,他说他不确定这些东西能不能卖得出去,但电肯定没问题,还说像他们这种没有见识的人老老实实的买点电力就行了,瞧瞧,就这么一个看似认知层次很低的人
,却在投资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他看来,只要确定一样东西,就可以稳定赚钱。
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虽然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问题,但很多人却回答不上来,有时我们会发现,在投资中,提出一个好问题比回答好一个问题要更难,在每次投资之前,我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好生意。而不是问某公司是不是一个好生意,如若不知前者,则后者也就没有意义。
就像以上那个朋友,为何有些人就像有异禀天赋一样,似乎天生就会识别金子,而其他人却很难做到这样呢?答案是他的商业感觉到位了,当我们拥有在某一个行业的足够的商业阅历后,自然就懂得何为好坏,其商业嗅觉和感觉会异常的灵敏,就像一个离过三次婚的男人,自然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是一个道理。
就像以上那位投资者,由于在火电行业呆了很久,所以他很清楚火电的不稳定在于煤炭价格的不稳定,这让他久久不能踏实,而遇到没有这一缺陷的水电,他自然是两眼放光,拥有这桩生意后,自然舍不得丢弃,不自觉就做到了长期持有,这种强烈的商业感觉,是简单的纸上分析所感受不到的,他们找的是符合自己理想和喜好的生意,而股市中的其他人寻找的却是一纸代码,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遇到过的这些优秀投资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们有些学历并不高,商业阅历也没有那么丰富,似乎也没那么精通价投,但却都无形中遵从着第一性原理找到了投资的出路,他们是一群有主见的“胆小鬼,都有自己所喜欢和了解的生意,也会严格按照条件去筛选审核,买入了在外人看来并不亮眼的身边的行业公司,虽看似极为保守谨慎、守旧古板,但却都取得了并不保守的业绩,远远跑赢大部分投资者。
他们对待电器股、汽车股、科技股等抱有非常诚实的态度,就像他们所说“我们就是一群见识很有限的打工人,哪有那么多学问,谁又知道明年多少人买电器呢”“谁又知道企业明年能卖多少汽车呢”,多么棒的回答。
说实话,很多投资者就是打工一族,其生活圈、阅历圈、认知圈本身就是非常狭窄的,他们甚至连基本财报都看不懂,商业书籍更是不会去看,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他们预判一个大型电器或汽车企业的销量,那是为难他们
,不客气的说,这样的投资者或许只适合投资一尺栅栏的电力、高速等公用事业股,能诚实认识自己,已经站在了避免亏损的安全圈里。
这使我想起了之前认识的一位农场主,他是位地道的农民,如今有几百亩梨园,每年能赚个几百万,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对象,当别人问他为何不投资股票时,他回答说干嘛把钱投给别人呢,自己投资种梨难道不比投资股票更香吗?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种了几十年的梨,从一开始的十亩,每年将大部分利润都用于购买梨园,如此往复,将利润再投资进新的梨园,经过二十年的时间,已滚动到几百亩,收入翻了几十倍,不的确比股票要更赚吗?他并不懂何为复利,但却很好的践行了复利之路,在自己熟悉喜欢的生意上不断再投资。
可想而知,我们投资股票无非是把钱交给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再投资,但如果我们本身就具有这种条件,且愿意去亲自经营,这岂不是更好吗,既充实了生活,又主导了复利,这不也是一种更安全的价值投资吗?
很多价投者会盲目模仿老巴,买能源铁路保险,但凡这么做者,并没有搞懂老巴的底层复利逻辑,老巴是通过控股买下可以产生现金流的生意,然后用该生意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再投资,继续买入其他可以产生自由现金流的生意,由此往复,他是人为去主导这种复利进程,这跟我们直接投资上市公司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我们所投资生意的再投资是被公司控制的,而会做生意的人,不一定会做再投资。
举例,比如同样是投资梨园,老巴是买下梨园这桩生意,然后用当年赚取的现金流,再买入另一个梨园,第三年用两个梨园的利润再买入一座小型收费站,第四年再用两个梨园和一座收费站的自由现金流继续买入新的梨园,第10年,用以上所有生意产生的自由现金流,买入一家保险公司,第11年,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买入一座铁路,第n年,再用以上生意产生的现金流买入再保险公司、可口可乐、美国银行,由此往复,其利润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好生意带来越来越多的自由现金流,他是真正从一桩桩的生意本身获得自由现金流……
这种复利路径是非常简单清晰的,这是老巴的路子,即便一开始买的梨园过了十几年利润大幅下滑,也不妨碍整个复利之轮的滚动,因为其历史利润早就转化成了其他更多的生意现金流,其演化的结果就是伯克希尔产生越来越多的现金,到如今已有1000多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近万亿人民币,可谓钱多成灾。
而普通投资者买入一家梨园上市公司,表面是买入这桩生意,但第二年,公司将利润买了一桃园,第三年,又将利润投进梨罐头项目,第四年,贷款为新推出的罐头产品投广告和渠道,第五年由于梨价上涨,公司决定加大收购梨园的力度……普通投资者只能干瞪眼
试问,我们真正获得了这桩生意本身的现金流了吗?瞧瞧,是谁支配了这些自由现金流,是公司,而不是你。你也想把这个生意产生的现金流买入新的生意,不好意思,你说了不算,公司已经把钱投进新项目了,您就静待天命吧,所以,我们投资公司,很难去纯粹的获得该生意的所有自由现金流,也即,纯粹的拥有一项生意并没有那么容易。
但在老巴这却是不行的,你要买桃园?不好意思,不可以,要投梨罐头?也不可以,想干其他生意?更不可以,你必须老老实实的把梨园的自由现金流交给我,把无关的支出都砍掉,我来决定投在哪里。
注意,他是纯粹的只想要这一生意,而不要其他,他是真正获得了这桩生意的所有现金流,看一看初期的伯克希尔纺织厂就知道,尽可能的缩减主业开支,把资金省出来交给老巴,他再去购买铁路和保险,你还想继续加大纺织厂投入?不好意思,不可以。
所以,老巴在实现复利的底层路径上,跟我们普通投资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是真正遵循第一性原理在行事,跟以上那个农场主的复利路径更为相似。这也是股神之所以会成为股神,而普通投资者却很难实现稳步复利的本质原因,我们所投资生意的自由现金流被太多吸血虫所吸榨。
比如同样买入一梨园,其利润为100万,自由现金流为120万,老巴以10倍市盈1000万价格买入后,会把每年的120万用来购买可以一年产生20万现金流的收费站,而普通散户以100万买入梨园公司10%的股份,每年获得30%的分红3万,同时公司把剩余利润再投资进其他项目,此时二者的差距已经产生
首先,在同等投资下,老巴在该生意上得到的现金流是你的4倍,他投100万,可得到12万,而我们只能得到3万。
其次,他买的梨园还是那个梨园,而你买的公司或许将剩余利润投进了梨罐头项目,反而会消耗更多的现金,早已不是你想要的那份稳定生意,你的这份股权价值也不再那么稳定,风险未卜。
同样100万投资下,十年之后,老巴早已将这100万变成了可以每年产生20万现金流的收费站,若每年都将梨园产生的12万现金流买入收费站股权(假设股权价格不变),则十年后,收费站已为其贡献100多万现金流,老巴的100万投资为其产出了100多万现金流,另加价值100万的梨园股权和价值120万的收费站股权,也即,100万变成共计320多万。
重要的是,当初的100万投资,如今可以每年产生32万的自由现金流:收费站每年20万+梨园12万,这才是最可怕的,虽然前十年增长了2.2倍,之后每年的增速将会加速,不考虑现金流再投资,之后会以越来越短的时间,便会赚出初始投资的一倍。
以上只是假设老巴买的是收费站,如若买的是保险公司,那么可用的浮存金比利润要多更多,这部分资金可为其所用,但散户却无法直接支配。
注意,这里老巴所投资的生意,不需要它有成长性,只需要产生稳定的自由现金流即可,相对散户押注企业的增长预期,它是一道难度很低的低分题。
而我们普通投资者呢,假设也用每年的3万分红买入收费站股权,10年后,收费站可为我们产出近30万的现金流,另加价值30万的收费站股权,以及前途未卜的梨园产业链公司。同时,如果想要获得像以上那样的收益率,那只能寄希望于我们所投资企业的股价是上涨的,也即,具备预判企业增长的能力,无疑,这是一道难度更大的高分题。
一边是找寻那些可以产生自由现金流的纯粹生意,自己主导利润再投资,由此往复,此为自己主导复利的进程,一边是将生意的再投资寄希望于管理层,期待实现高增长,此为将生意的最终果实交由他人,二者的底层路径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的差距也就此产生。
以涪陵榨菜为例,假如老巴看上了榨菜生意,他进来后或许会告诉管理层:别想着生产泡菜和其他佐餐品,也别想着花钱扩产能,太冒险,好好把当前的榨菜卖好就行,他会把每年的10亿利润拿出来购买其他生意,而买入的普通散户则只能被迫接受企业在其他品类上的投资,并承担这份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部分投资者和基金经理都在担当算命师的角色,他们无法依靠股市致富是很正常的。
买公司和买生意在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的投资路径,普通投资者要想通过“生意路径”来实现复利,只能且必须遵循第一性原理,找到符合自己经营理念和再投资方向的公司,最大可能的将投资公司等同于投资生意。
将投资公司吻合于投资生意,这也是我用功最多的一个方面,就像茅台这门生意,起初投资之时,我希望公司千万不要胡搞八搞其他产业,专心致志把飞天产能提上来,把系列酒做起来,把价格提起来,把再投资都用到这上面,增长放缓期把分红提上来,如若是我,我便会这样去做,好在缘分运气所至,管理层也恰恰是这样做的,它跟我自己经营没啥区别。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402999666
1、本站资源针对会员完全免费,站点中所有资源大部分为投稿作者付费教程,切勿轻易添加教程上除本站信息外的任何联系方式,谨防被割,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客服。
2、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