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的地位

1.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2.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下降而发生改变。

二、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1.整体性。农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

2.多层次性。大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副业。种植业又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其他作物等。粮食作物又分为玉米、水稻、小麦、薯类等

3.动态性。农业产业结构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农业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1.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稳步增加。

农业副业指中国吗_农业中副业指什么_农业中的副业指什么

2.种植业中饲料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3.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4.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日益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保护。

5.林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

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判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合理可依据四个原则,即资源利用最大化、部门配合协调化、需求满足最大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化。

四、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就是为农事活动或农业生产提供原料或能量的自然资源。按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的不同,农业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农业经营对象的生物资源,如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农作物资源、动物资源、水产渔业和遗传资源等,它们都具有可更新的特征。另一类就是仅为农用生物提供生存载体或生长环境,其本身没有生命特征及物质生产能力的农业自然资源,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农业生产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来转换物质能量的过程。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存在。自然资源要么作为动植物的营养被动植物直接吸收、转化,如水资源、牧草资源等,要么作为辅助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和载体而存在,如土地资源、光热资源等。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

1. 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小

2. 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3. 质量低劣资源比重较大

4. 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因此,要想获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节约合理利用资源、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农业中副业指什么_农业副业指中国吗_农业中的副业指什么

2. 经营粗放,生产率低

3. 资源数量减少,退化严重

4.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降低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保持生态均衡,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优化配置。经济效益是指消耗较少的资源来生产出较多的可供人类消费的财富和使用价值;生态效益是指从生态学角度衡量利用自然资源对生命系统的影响,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改造,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系统为行为标准。

五、土地

土地应该是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是一种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将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来看待;经济属性是将土地作为一种社会资产来看待,即土地是人类通过劳动对土地资源加以利用所产生的社会财富。

土地的资源特性主要体现在具有生产性、位置的固定性、区域性、动态性和多功能性几个方面。

1. 土地具有使生物生产的能力,决定了土地资源特性的本质具有生产性。

2. 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和不可移动的,因而具有固定性。

3. 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土地的空间分布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4.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土壤、附着于土地上的动植物和自然地物都会发生改变,因而土地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5. 土地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如农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而同一种用途的土地又可以选择不同的利用方式,如农用地既可以是水田,也可以是旱地,决定了土地具有多功能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和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等方面。

1.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又是有限的,因而产生了土地供给的稀缺性且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2.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只能就地分别加以利用,因而土地利用方式是相对分散的。

3. 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由于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开发,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而这些投入往往与土地资源结合为一个整体,难以分离。如果改变土地用途,前一用途的土地开发投资不仅会失去价值,甚至会成为另一用途使用的障碍。

4.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

5. 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每一区域土地利用的后果,不仅影响本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还会影响到邻近区域甚至整个区域或国家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经济后果。

土地的功能有:

1. 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源泉。土地的养育功能可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 承载功能。土地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和工业生产的场所。

3. 仓储功能。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矿场资源,这些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其仓库。

4. 景观功能。土地自然形成的各种景观农业中的副业指什么,如秀丽的山川、浩瀚的江河,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风景资源,提供了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5. 保值增值功能。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土地作为资产,价格从长期看呈上升趋势,因此农业中的副业指什么,投资于土地能获得保值增值的功效。

土地利用的实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交换。

1. 土地分区利用。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区位地租是指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单从土地收益角度分析,农业土地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能否把每一块土地都用于发展可提供最大区位地租的作物(或生产项目)。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在合理进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各地区的土地。

2. 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即土地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比如在农业生产时,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从而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在城市建设时,由于土地价值昂贵,利用现在建高层建筑的先进技术,加大单位面积土地的资本投入,使用少量的土地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尚未充分利用的存量土地的投入、转变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促进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动态过程与状态。土地利用集约度就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集约度直接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水平。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可划分为劳动集约、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三种。劳动集约利用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去获得较多的产量和收入的土地利用方式。具体来讲,可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也可以平整土地、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农用地集约利用就是农业土地集约经营,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的农业用地面积上获得高额的农产品和收入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402999666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