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虹「中共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党校业教处主任、经济学讲师」

文章|《中国保险》2023年第5期

绿色金融企业排名前十_绿色金融和企业_绿色金融企业定义

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目标实施,金融机构积极跟进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贷款投放大幅增加,制造业绿色信贷产品从无到有,信贷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渠道更加通畅,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导向更加突出,助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成效显现,但金融服务中也出现了绿色企业项目认定模糊、银行机构获取碳信息的渠道尚未畅通、相关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双碳”转型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

1.“双碳”转型不是让制造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而是让产生污染的企业承担相应的成本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约创造了39%的产出,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贡献了全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目的是解决由于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有效的减排路径绝对不是简单地禁止二氧化碳排放,而是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负外部性。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排放问题内部化,即将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污染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让企业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的决策,从经济上理解就是能源和资源使用的效率问题。具体来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征收庇古税,也就是碳税;二是明确产权,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两种方法都能够让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承担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污染,从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

2.“双碳”转型导致制造业企业出现K型分化

一方面,从行业角度来看,太阳能、风能、低碳和锂电等低碳排放的行业将迎来绝佳的发展机会,可能将长期保持较快增长;石油、煤炭、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总体上发展将会受到限制,产业规模可能会逐步萎缩。以枣庄市为例,自“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以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将锂电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积极打造我国的“北方锂电之都”,引进了欣旺达、航天科工新能源、天能集团等多家锂电企业在枣庄投资建厂,仅欣旺达就在枣庄投资200亿元建立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高的企业发展更快,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低的企业将会逐步被淘汰。以高耗能、高排放的化工企业为例,鲁南化工、联泓新科等高端化工企业由于高度重视绿色低碳转型,其产品均是高端化工产品,而且其工厂都是国家级的绿色工厂,近几年这两家企业均实现了高速发展。与此相反,枣庄市很多小型的化工企业,产品落后,能源和资源消耗高,低碳转型的意识不强,逐渐被迫退出市场。

3.“双碳”转型加快了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增强

从阶段性和局部观察,“双碳”转型会对部分制造业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会催生更多节能减排行业,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早在2018年5月,枣庄市政府就制定印发了《枣庄市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 》(枣政发〔2018〕11号),提出了制造业降碳减排、低碳转型的具体目标和措施。2019年以来,围绕“双碳目标”,市政府有关部门与人民银行联合建立了碳金融重点项目库,搭建政银企协作推进平台,枣庄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正注入越来越多的“绿色基因”。目前全市共有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2021年末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电量较上年减少150千瓦时、能耗降低6.9%。在金融保障方面,市人民银行出台实施《践行绿色金融助力企业成长行动方案》,对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评价等工作,引导全市银行机构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银行完成绿色信贷流程再造,建立较为完整的金融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服务体系。

存在问题

1.制造业绿色贷款总量偏小占比偏低,还不能满足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要

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资金需求将达150万亿—300万亿元,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7.50万亿元。虽然枣庄市金融服务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制造业绿色贷款在全部贷款和绿色贷款中的占比都相对较低。2021年末,全市制造业绿色贷款余额仅74.84亿元,分别占同期全部贷款和制造业贷款的3.72%、21.43%。从机构业务看,全国性国有银行是发放制造业绿色贷款的主力,占比高达89.31%;而地方性法人银行占全市制造业绿色贷款比例仅为10.69%,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绿色企业项目认定模糊,基层银行绿色贷款数据统计识别存有难题

人民银行绿色企业项目和绿色债券认定主要依赖《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及《绿色债权支持项目目录》。但相关的文件仅规定了一些项目大类和相关的行业标准,在具体细节和标准方面的规定比较模糊,商业银行具体实践过程中,经常存在各方意见不统一的问题,从而导致在识别和统计过程中出现难题。同时,部门间绿色金融识别和统计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人民银行和银保监在绿色贷款统计中存在较大差异,如人民银行的绿色贷款统计中包括核电设备的制造和核电项目,而银保监部门则不包括,给基层商业银行具体业务开展和数据精准统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银行贷款仍是绿色融资的唯一途径,其他融资方式还是“空白”

目前,银行、保险、信托、基金、证券等机构碳金融产品不断研发问世。但从枣庄市情况看,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资金全部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绿色贷款,其他包括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等融资方式还是空白,特别是绿色金融债发行仍未实现零的突破。即使是绿色贷款,虽然个别银行在信贷产品上进行了探索创新,但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创新种类和业务规模仍有差距,而且模仿性创新居多、开拓性创新较少,尚未实现由“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地方法人银行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上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4.投入产出不匹配及专业人才缺乏,银行专注绿色低碳金融服务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金融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绿色项目特别是制造业低碳减碳项目普遍具有前期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期长、投入产出比低的特点,且融资主体节能环保技术专利、投资设备等抵押品变现难度大,在缺乏政策性增信和风险分担等风险缓释机制的情况下,银行机构倾向于谨慎介入。银行还要同步开展相关专业性较强的碳核算、碳金融产品开发、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人力、管理、系统开发、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成本提高,限制了金融机构内生动力。同时,由于银行机构普遍缺少能够从专业角度进行风险识别和量化的专业人才,导致现有的绿色信贷产品品种少且同质化严重,基层银行机构在探索绿色低碳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权限不足、能力有限等问题。

5.银行机构获取碳信息的渠道尚未畅通,相关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碳信息共享是银行机构有效识别绿色低碳项目和企业以及开展环境效益核算的重要前提。但从实际情况看,碳信息目前分散于不同部门,如发改部门掌握项目环评、能评信息和企业用能信息,生态环境部门掌握企业环境权益资产信息和碳排放的核查信息,统计部门掌握企业碳排放的统计信息。各部门碳信息孤立,且未与金融部门实现共享。同时,对于碳信息的采集标准、采集范围、运用边界、监管主体、监管措施等,目前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制约了银行机构绿色信贷投放。

政策建议

1.做好政策设计和实施,夯实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政府主管部门间协作,建立重点绿色项目银企对接机制,统筹管理绿色制造业企业、绿色项目和绿色金融产品信息,及时将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绿色低碳排放项目融资需求推送金融部门,促进银企有效对接。二是构建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和改造升级的政策体系。参照工信部制定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制度文件,出台枣庄市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方案,建立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三是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绿色项目认证标准,并形成全市统一的绿色低碳项目库,明确和细化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便于金融机构解决绿色项目支持来源问题。

2.加强金融机构间联动,探索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格局

一是引导银行机构深入推进“双碳”服务战略调整。建立健全专项信贷准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单列“双碳”贷款指标和资金,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同业合作和跨业联动,发挥银证保整体合力,营造区域“双碳”转型发展融资服务高地。二是大力拓展绿色直接融资市场。积极培育绿色投资者,鼓励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绿色制造业产业基金,推动绿色制造业企业挂牌上市,支持并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环保产业企业等发行“碳达峰债”。三是优化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保障机制建设。引入ESG评价体系、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等绿色评价制度,建立针对企业的绿色征信评价。

3.引导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支持制造业“双碳”转型的激励机制

一是推动金融机构制定绿色金融管理办法,优化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流程,大力推广碳排放权、排污权、碳汇、可再生能源补贴和绿色工程项目收益权等抵质押金融产品。二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联合控排制造业企业,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研发,促进完善绿色产品与服务体系的形成,打造具有枣庄特色的绿色金融品牌。三是发挥央行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引导作用,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双碳”转型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引导贷款重点投向电力、水泥等传统高碳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集中优势资金加大对全市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

4.建立制造业低碳转型企业目录,加大制造业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

一是发布全市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目录,引导做好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强企业绿色转型引导,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约束能力,推动企业自觉加大双碳转型投入,培育有效信贷需求。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主动研究并开展投融资领域的碳核算方法,及时跟踪了解投融资业务的碳足迹,构建金融机构全方位的碳排放统计、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支持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5.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双碳”转型领域资金风险

一是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前瞻研判传统能源和高碳行业的潜在经营风险,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流程管理,鼓励金融机构对气候和环境风险实施差别化风险管理,自主降低绿色资产经济资本占用和内部转移定价。二是建议配套完善财政贴息机制,设立绿色发展专项资金,从中列支绿色贷款贴息资金,以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比例对绿色贷款进行贴息。同时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实行银政风险共担,解除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金融机构信贷考核责任机制,提高“双碳”转型贷款呆坏账容忍度,调动基层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