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南漳有条白起渠
杨晓升
载《人民文学》2022第11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治水史。
自史书记载起,大禹治水,人工大运河,都江堰等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几乎横跨整个中华文明。直至今日,红旗渠,葛洲坝,三峡水电站,南水北调工程仍然在造福人类、泽荫百姓。
回顾中国五千年历史,我们的先祖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水利古书籍,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沈立编撰的《河防通议》等等。清代刘继庄也说过:“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以警醒后人。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其实,自先秦时期起,中国人就善于修建水渠,无论是黄河中游河道,还是关中开凿的郑国渠,还有更早的楚国诸多水利工程,时至今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而将涓涓之水,引向万亩良田,造福万千百姓,一直是水利人的理想。
提起都江堰,红旗渠,葛洲坝,三峡水电站,南水北调工程,绝大多数人都已耳熟能详,即使让你列举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你或许都会轻车熟路指向举世闻名、位于四川的都江堰。然而,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然闻名,可它的历史在中国却不是最悠久、最古老的。如今在湖北南漳,有一条比都江堰更古老,并且与都江堰同一时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人工渠,名叫白起渠,你听说过么?
一
在辽阔的鄂西北岗地上,伏卧着一条蜿蜒百里的长渠——白起渠。假若从高空俯瞰,白起渠像一株枝干壮硕、瓜果累累的长藤,静静地匍匐在鄂西北大地上,构成这片土地的奇特景观,也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了数千年的传奇故事和历史烽烟。
白起渠又名百里长渠,它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25公里,最大水流量为43立方米/秒,如今灌溉面积仍达30万亩。它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中国古代兴建最早的伟大水利工程,被《中国水利之最》一书列为我国“最早的灌溉渠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湖北省修复的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
公元前279年,白起奉秦昭襄王之命,发动了攻打楚国的战争,至上庸起兵,沿着汉水南下,并且一路拆桥焚舟,怀抱着必死之心,把楚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虽说是孤军深入却势如破竹,直至攻陷了邓城,对鄢城形成了合围之势。鄢城曾经是楚国的都城,为了保卫鄢城,楚王调动楚国主力部队全力坚守。面对坚固的城防以及誓死抵抗的楚国军队,白起想到了采用水攻这一办法。白起利用鄢城及其周围地理位置较低的特点,还有周围的河渠密布的有利条件,在距离鄢城差不多一百里的南漳县武安镇旁古夷水(今蛮河)河段上,拦河引水,沿武安镇至楚鄢城一线开拓沟渠,将水引入鄢城外围西南一带容量较大的陂塘。一切就绪之后,白起便放水淹城,最终攻破了城池。
说起白起,现如今比较年轻的人们,对于这位历史人物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有接触的话,非常有可能是因为玩游戏的缘故。
白起(约前324年-前257年),白氏,名起,战国末期秦国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他是“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攻城70余座,杀敌160余万,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白起是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战神。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最高军事水平,他创造了多种作战方式、谋略。他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开创冬战先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运用步兵大规模攻城;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采用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围歼战法先例,其规模之大、之残酷,壮烈之程度,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历代名人对白起的军事才能均赞赏有加。司马迁说:“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诸葛亮说:“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就连毛泽东也如此评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当然,围绕在白起身上的争议也还是不少的,有人认为他是促进历史进程的有功之臣,也有人认为他的杀戮太重,称其为“人屠“,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样这个争议人物,最终也落下悲惨命运,他在晚年被秦昭襄王赐死,既让人唏嘘,也令人惋惜!公元前257年,带着病体的白起在路途中被秦昭襄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也没有反抗,引剑自杀,一代战神就此谢幕!至于白起为什么被赐死?后人总结了四个原因:一是白起连续抗命,失去了秦昭襄王的信任;二是范雎的谗言;三是白起在军中威望太高。
白起渠,这条攻城用的沟渠,战事结束被后人改造用于农田灌溉,这或许是秦国名将白起自己当初未曾想到的。但此类“歪打正着”的古代工程,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最著名的当属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这样一道历经数个朝代修建,为此而牺牲无数平民百姓,最终形成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用于御敌的万里长城,如今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敌、坚强不屈的伟大象征,而且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名胜景点和世界文化遗产、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的打卡地,为中国当代旅游业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巨大财富,这恐怕同样也是古长城历代的建设者们当初所没有料到的。
据《水经注·沔水》记载:“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虽说白起修建渠道的初衷是为攻城杀人,但战事远去之后,当地老百姓也很快发现了渠道的价值,在白起渠的基础之上,在渠道的周边连接起许多陂塘。到南北朝时期,这一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几十万亩灌溉能力的区域。因此,白起渠被称为“化干戈为玉帛”、“化剑为犁”的范例。
二
2022年仲夏,我有幸来到湖北南漳的白起渠遗址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亲眼见到了白起渠的堤坝、首闸、河道、碑阁、碑文和白起渠庙宇的各种构件。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虽几经整修,如今的堤坝和河道已经略显破旧,不过灰暗的堤体、剥蚀的外表以及破旧的河道,伴随着缓缓流动的渠水,依然日日夜夜向世人诉说着白起长渠数千年的烽烟与传奇。
当地著名的文化学者、白起渠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功臣庹先沮向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介绍说,白起渠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伟大水利工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始建于公元前279年,距今有2300年的历史,比四川的都江堰早23年,比陕西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的灵渠早65年,堪称“华夏第一渠”。
白起渠之所以如此显赫,除了它的历史久远,还与它独特的结构和灌溉功能有关。整个工程由“拦河坝,引水口,干渠”三大主体构成。楚国水利技术是其基础,施工技术复杂而先进,在水利技术史上有许多重大创造。如,一为“立碣”“壅水”“筑巨堰”“障渠而东”,运用了筑坝引水。而筑坝施工技术如《水经注》所指:“以竹筱石,葺土而为碣”。工程属性为竹笼工程;二为多源引水梯级开发,《水经注》记载“王宠复凿蛮水与之合”,采用了跨流域调水方法,多源引水以补充水源;三为“起水门”,水门即相当于斗门,节制闸,建在渠道上以控制流向,调节流量。《大元大一统志》记载长渠“起水门四十有六”;四为“垒以土石”,“斩竹伐木”,“以防横溃”。更重要的是白起长渠还开创了水利史上“陂渠串联”蓄、养、提相结合的供水方法的先河,其先进技术在安徽、湖南、甘肃等地推广并沿用至今。
所谓“陂渠串联”,意思是将堰塘与渠道串联起来,常年蓄水,忙时灌田。《大元大一统志》即明确记载了“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即指白起长渠灌区有49口堰塘与渠道相通。建国后白起长渠得到了复兴,沿岸人民承继古人“陂渠串联”灌溉农田发挥效益的经验.现在的白起长渠,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发展了古长渠“陂渠串联”水利形式的灌溉优势。这种“长藤结瓜”式的供水方式,科学合理且十分先进。非灌溉季节,拦河坝这个“瓜根”使河水进入渠道(瓜藤),渠水入库塘(瓜);农田需水时随时输水灌溉,做到常流水,使地表径流全面运用;常年蓄水,不让水源白白流走浪费,扩大了水源;灌溉季节再供水给库塘。这样,塘堰、水库循环蓄水,提高了水库塘堰的利用率。整体工程也实现了以多补少、以大补小、以余补缺、互通有无、平衡水量,充分发挥工程最大潜力的目的。
此外,白起长渠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以水代兵灭掉了楚国的鄢郢,消灭了楚国大量有生力量,加速了中国的统一;它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它留下来的众多纪念建筑物,如庙宇建筑文化,碑刻文化都十分可贵,现存的数十块碑刻,集文学、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堪称综合艺术的博物馆。此外,它还涉及官方推崇的宗教文化,如在元朝时期,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朝廷屯田官刘汉英等,呈报长、木二渠情况,引起了元朝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历代对于白起渠的整修,史籍也多有记载。以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的第三次大修为例,时任宜城县令孙永主持修治。此次大修不仅修整了堤堰、疏浚了渠道,还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蓄水、放水、用水管理制度,百姓纷纷拥护。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任襄州州官时,为孙永主持修长渠一事补写了《襄州宜城县长渠记》:“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废不治,而田数苦旱联,饮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湮塞,而去其浅隘,遂完固碣,使水还其中。” 在1939年,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观察到当地的旱情非常严重,于是提议湖北省政府对白起渠进行了重修,将军的历史功业,也至今被白起渠一带的百姓铭记。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时,湖北省政府即将兴修长渠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50年,即报请中央水利部批准,并得到其重大政策财力支持。1951年,南漳、宜城两县的近十万水利大军奋战一年多,终于在1953年5月1日正式竣工通水。百里长渠终于历尽沧桑,成为新中国兴修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建国后,白起渠灌区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吨粮田,年均产粮达2.5亿公斤,灌区宜城被称为“小胖子”县,白起渠也为襄阳市成为长江流域粮食过百亿斤大关市做出突出贡献。它是一处变战渠为灌渠的典范,也是第一个在中国水利史上创造“陂渠相连、长藤结瓜”灌溉模式的古渠,其先进技术在安徽、湖南、甘肃等地推广并沿用至今。
然而,作为一项古代工程遗存,从被发现到被保护、维修、改造和重视,能否到最终化茧成蝶成为世界级遗产,除了工程本身已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还与有识之士的慧眼识珠积极推介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
就白起渠而言,自打它申报立项到最终获得成功,实际上经历了艰辛漫长的过程。
三
时间上溯到30年前的八十年代末期。庹先沮刚从基层学校调到县教委工作,一次到安乐堰小学检查工作,听说白起长渠出土过“蔡候朱之缶”,立即引起他巨大的警觉和兴趣,自此他开始关注白起长渠。后来在灌区内的荩忱中学和武安镇教育改革实验驻点,他开始与老街坊、老干部、老水利人和老教师座谈调查,搜集白起长渠及其灌区的资料,下工夫研究起了白起渠。为了弄清白起长渠的来龙去脉与相关的人和事,他四处搜集与此相关的近百本文献资料,先后邮购了二十四史中相关的史籍四十余本,《楚史文库》全套17本,《中国全史》13本。甚至还委托自己在武汉、北京工作的两个女儿,为他购买了《荆楚地理》及《荆楚地理新探》,在大学图书馆为他查找并复印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他还通过友人收集购买或复印了《湖北通志》《襄阳府志》《南漳县志》及与襄阳、南漳毗邻地区的二十多本县志,邮购了明朝《云台志(万历十八年版)》《荆州记》《元和郡县图志》《襄阳耆旧记》《荆楚岁时记》《水经注》《军事志手册》与省、市、县水利志及水利建设回忆录,收集了国家、省、市、县政协出版的有关文史资料50多本。数年后,他到县文化局工作,主持申报了白起长渠省级文物保护项目,不仅进一步搜集丰富了长渠的文献资料,而且调查了解了有关长渠的传说故事、碑刻文物及与灌区地域文化特别是水文化相关的文物达200多处。2016年10月,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正式启动白起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庹先沮任顾问组长,由此他带领申报团队开始了长达两年艰苦的资料和文物搜集。
庹先沮,男,湖北南漳人,生于1953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南漳县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襄阳市楚史文化学会副会长,襄阳市白起渠申报世遗顾问组组长,还是南漳县古山寨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早在二十多年前,庹先沮从县教委调入县文化局分管文物工作时,就牵头主持并成功将白起渠申报为湖北省第五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不久,适逢国家第七次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庹先沮当即把材料上报省文化厅。遗憾的是省厅从事国保申报工作的有关处长以文物存量少、土堤坝被硬化等原因而搁浅。这次搁浅深深地刺激了庹先沮。2016年,白起渠的主管单位襄阳市水利局三道河工程管理处,获悉第三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已经启动,果断决定启动白起渠申遗工作。时值2017年夏秋之交,庹先沮已退休, 或许是因为他成功主持申报过六个古山寨与安乐堰古墓群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还成功申报过三个国家级“文化之乡”,特别是十多年前还有将白起渠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经历,因而在世界灌溉委领导前来南漳考察白起渠申遗工作时,庹先沮被申办单位从景区请来现场当了“导游”。庹先沮陪同他们先后考察了主水源三道河水库、渠首工程武安堰、著名的陂渠串联范例安乐堰枢纽及楚皇城。这次考察给国家灌溉委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副主席丁昆仑一再表示:白起长渠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与国内外其他水利工程相比也是堪称一流的。如“陂渠串联”和“分时轮灌”技术都是两千年前的发明创造。它历经两千多年,还在发挥巨大作用,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但由于宣传不够,国内外了解的人甚少,连他本人也是最近一两年才知道的。他还在考察中多次要求襄阳市水利局三道河工程管理处迅速组织专班,做好申遗启动工作,力争2018年进入世遗名录。这次考察为白起渠顺利通过初评列入推荐对象,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后,庹先沮被襄阳市三道河工管局特聘担任白起渠申遗工作顾问组长,并请他提名组成了5人顾问专班,迅速启动2018年的申遗工作。这时庹先沮才知道,就在2016年夏季,该局已经有过一次申遗的尝试,但因为时间太短,准备工作仓促,申遗材料贫乏,长渠未能入围,这在他的心中增添了无形压力,也更加感觉到本次申报工作责任的重大。所以他一到任,便紧锣密鼓着手筹备迎接国家负责申遗工作专班人员的考察工作。因为这次考察关系到复选的成败,当天,他即协助局领导召开了专班会议,与三道河工管局领导一起部署了三项工作:一是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并且列出了主次;二是收集图片资料,如白起长渠渠首及主要节点图片、历史图片、出版物照片等;三是收集白起长渠灌区文物,重点是相关的文化实物、碑刻等老物件线索收集,老物件归拢采集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分工负责,日战夜突,在不到两周时间内撰写了申报材料,制作了申报画册及PPT汇报视频,之后又拍摄了专题片。后来国家水利科学院具体分管申遗工作的专家组听了汇报,看了视频和画册,又来实地考察。因为这是他们第二次来白起渠,专家组长高黎辉说,白起长渠申遗专班的工作卓有成效,与我们头一次来听到和看到的,有了巨大的实质性进展。不过高黎辉同时指出:“虽然白起长渠是我们中国政府向国际排灌委推荐的四个申报对象之一,但因为文物存量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是四个推荐对象中竞争力较弱的一个。虽然这次来,看到你们近期经过努力有了很大的进展,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但资料包括碑刻拓片等依然显得薄弱,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搜集”。
此后,庹先沮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与白起长渠灌区相关的老物件、文物及水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已过顺耳之年的庹先沮与相关人员先后跑遍了灌区上下百多里上千平方公里的地方,调查古桥、古井、古庙宇,特别是古陂塘和古渠道、古河堰。发现碑刻及与水文化相关的遗迹近200处,拍照片300多幅,做拓片10余幅,收回碑刻等文物10余件。为了调查拍摄几块水文化碑刻,他和专班人员驱车到百里外的李庙茅坪后,又跋山涉水徒步三十余里,钻深山老林,冒着35度以上的高温考察白起长渠水源地之一的老龙洞水文化石窟。因为中暑,第二天他不得不边吃药边带病工作。这段时间即使外出开会,他也是晨去夜归,马不停蹄。
一次,庹先沮陪同领导考察长渠后从渠尾返程,快到武镇渠首时,他突然记起了2007年自己负责南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曾徒步在灌区武镇郊区莲花堰村调查时发现过一块道光年间的水文碑,此碑记载了道光六年6月上旬的一次洪水涨消经过,当时他曾嘱咐碑刻收藏者好好保管。现在他想到这块水文碑是重要文物实证,应该能对这次申遗起到作用,于是他便同专班成员一起来到水文碑收藏者王华国老人家中。时值下午,老人到镇上接放学的孙子未回,他们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这位老人和他收藏的碑刻。当庹先沮把来意告诉老人后,特别是强调了此碑能为申遗做贡献时,这位老党员二话不说,欣然同意把碑刻无偿捐献出来。
由于平时留意白起长渠文物,庹先沮了解到白起长渠渠首所在地武镇曾在唐朝建过白起庙,毁于清朝。清朝嘉庆十四年重修,除供奉白起像外又增关羽神像和春秋楼,改名为白关庙。此庙后来因为文革等原因损毁,其庙宇构件散落民间。此外,他曾在调查中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收藏家吴华曾收集到白起庙的遗物——多件庙宇老物件,于是又找到吴华,动员他献出了近十件白关庙石构件。上述“涨水碑”与这些石构件,以及馆藏文物明朝大德六年的“灵溪武安堰碑记”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 大大地加重了申遗材料的砝码,在后来白起长渠申遗接受国内专家评审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申遗评审专家顾浩的高度评价,国家文物局文物司原司长孟宪民也连声称赞:“这些才是申遗的有力佐证!”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8月14日上午8时45分,加拿大萨斯卡通传来喜讯:在世界排灌委员会第69次理事会上,中国湖北长渠(白起渠)与四川都江堰等通过终审,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一举填补了襄阳市世界遗产和湖北省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世界遗产的名录里,又多了一个中国古遗迹的名字。
1、本站资源针对会员完全免费,站点中所有资源大部分为投稿作者付费教程,切勿轻易添加教程上除本站信息外的任何联系方式,谨防被割,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客服。
2、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