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素材整理
“解说敦煌”志愿者
樊华杰
覃嘉欣
千年莫高,让无数人魂牵梦绕。游客来到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简介及历史,按常规路线游览洞窟后,也常常感觉意犹未尽,还想多看些什么。为了让远方来客更好地了解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在区域内还提供了许多“莫高窟”之外的免费游览场所。
01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推荐指数:⭐️⭐️⭐️⭐️⭐️
参观用时:30min—2h
在莫高窟景区里有一座与石窟隔河相望的建筑,它便是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1992年陈列中心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两年后开放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陈列中心展厅目前有三个展览正在展出。
(照片拍摄:樊华杰)
1.1
“沙漠瑰宝:敦煌石窟经典洞窟复制展”
展厅位于1楼,展览展出主要部分是敦煌石窟的复制洞窟,它们分别是北凉第275窟、西魏的第249窟和第285窟、隋代第419窟和276窟、唐代第217窟、西夏榆林第29窟、元代第3窟。
出于对洞窟保护的原因,目前这些洞窟实体大多不对外开放或限定开放,所以这些1:1复制洞窟也为游客们展现了敦煌石窟从北凉到元代千年见敦煌石窟的风貌。而与洞窟模型搭配介绍的还有洞窟的建筑形制、壁画和塑像的制作方式及历朝历代地砖的介绍。
整个展览将敦煌石窟艺术核心内容精简提炼,结合通俗易懂的图片、视频和文字介绍为游客进行梳理与展示。游客们在常规参观结束后想要了解更多石窟内容,可以自行前往陈列中心去参观了解更多信息。
壁画颜色及原材料的展示(照片拍摄:樊华杰)
这些复制洞窟模型是如何复制的呢?
1. 严格按照洞窟原尺寸和保存现状进行复制
2. 窟形构件采用木质版墙拼装。用钢木龙骨构架,上罩中密度纤维板,纤维板上粘接沙砾石。
3. 壁画临摹分为纸本临摹和泥皮临摹两种。
4. 彩塑的复制采用了玻璃钢翻制,表面彩绘,贴近原作。
5. 复制洞窟的地面选用了敦煌石窟中流行的仿西夏风格的八瓣云头纹莲花砖铺砌而成。
6. 洞窟内的灯光采用了地面照射无紫外线荧光光源
1.2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
展厅位于1楼,本次展览是由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与基金会合作的大型展览。展览以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这一角度做切入点,审视了公元7至9世纪吐蕃贵族的物质文化,展出文物有丝织品、佛像、生活器物等精品文物。( 展览时间:2019.7-2018.10 )
(照片拍摄:樊华杰)
1.3
雪域/天国/净土:藏传铜雕佛像展
展厅位于2楼,展览展出了精美的藏传铜雕佛像作品,其艺术风格融合了藏、汉、尼泊尔、印度艺术而形成的民间艺术作品。从展出的作品当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几分敦煌石窟中塑像及壁画的风格体现。
02
莫高窟美术馆
推荐指数:⭐️⭐️⭐️⭐️⭐️
参观用时:30min—1h
在莫高窟九层楼广场北侧,在葡萄架中间,静静伫立着莫高窟美术馆。里面主要展览敦煌研究院艺术家临摹和创作的作品,也会展览一些与敦煌石窟相关的摄影作品。目前正在展出的为:“1650——文明的回响”纪念展。里面一共分为五部分,分章节对莫高窟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追寻与讲述。
(照片拍摄:樊华杰)
第一部分为“东西融贯”,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为“众生营建”,讲述了供养人在莫高窟营造的历史。
第三部分为“庄严净土”,介绍了壁画的种类敦煌莫高窟简介及历史,并对说法图、故事画和经变画进行了详细解释。
第四部分为“万象人间”,也就是对建筑、世俗生活、人间众相、交通、舞乐、化妆、山水、动物等进行了描绘。
最后一部分为“砥砺新生”,细细将敦煌学、藏经洞的研究、保护与弘扬敦煌文化娓娓道来。
03
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推荐指数:⭐️⭐️⭐️⭐️
参观用时:30分钟左右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后,原为清代中期修建的雷音寺和皇庆寺便成为了研究所的办公和生活场所。虽然现在已经经过了大规模维修,仍然保持着敦煌研究院创业时的场景。
进入院史陈列馆,我们会发现它以雷音寺和皇庆寺古建组群为展场,介绍了敦煌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发展历程、保护莫高窟的历史、敦煌学的发展史以及敦煌文化的弘扬史。另外还有常书鸿先生和段文杰先生的纪念展等内容。
(照片拍摄:覃嘉欣)
穿梭在古建筑群里与这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相识,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几代人对莫高窟的守望与无私的爱。敦煌文化不仅需要我们去认识、了解,更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来到莫高窟多多少少都是因为喜爱,不管是否是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我们都应该以前人为鉴,共同珍惜莫高窟。
04
敦煌研究院文创中心
推荐指数:⭐️⭐️⭐️⭐️
参观时间:20分钟左右
(照片拍摄:樊华杰)
目前在展览《丹青汇:敦煌研究院赴日研修年轻艺术家作品展》,展览中介绍了敦煌研究院五位青年艺术家韩卫盟、李冰凌、彭文佳、王学丽、岳阳等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交流学习的成果展示。自1985年起,在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和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先生共同倡导下,双方机构开始了频繁的学术往来,合作至今。
几位艺术家的所学侧重个有不同,但他们都将传统绘画临摹入手,加入他们自己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理解,对不同绘画媒介与形式进行了探索。展出作品跨域了千年时间限制与中日地域限制,为我们呈现出当代艺术家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作品。
05
大牌坊
拍照指数:⭐️⭐️⭐️
过了大泉河,映入眼帘的便是莫高窟的正大门。大牌坊两面各有题字,东面为“三危揽胜”,西面为“石室宝藏”,均为郭沫若先生所题。
(照片拍摄:覃嘉欣)
虽然大牌坊早已与莫高窟融为一体,但它的前身其实是清道光年间由敦煌汪氏家族中一位妇女的节孝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敦煌县城扩建时险些遭到拆除。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先生毅然决然地将其抢救到莫高窟,并且进行了修复、换匾额等工作。
如今的大牌坊不仅保留着清代建筑的风貌,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莫高窟的热情。
06
小牌坊
拍照指数:⭐️⭐️⭐️⭐️⭐️
沿着大牌坊往前面走,小牌坊便会出现在游客眼前。如果说大牌坊静静伫立在大泉河畔欢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那么小牌坊便是那位真正将游客带入莫高窟的使者。
(照片拍摄:覃嘉欣)
小牌坊也是清代所修,以前在牌坊东面题“古汉桥”,西面题“万仙洞”。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莫高窟”三字,为郭沫若先生所题。
07
王道士塔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对面,一座土塔孤独地矗立在空地之上,便是埋葬王圆箓骨灰的“道士塔”。王圆箓,湖北麻城人。清光绪初年入肃州巡防营做兵勇,离军后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后流寓敦煌莫高窟,供奉香火,布道募化。在1900年,清扫莫高窟第16窟的甬道积沙时,发现了北壁被封闭的洞窟,里面藏有公元4-11世纪的文物近5万件,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藏经洞”。过后,这近5万件文物中的绝大部分都经由王圆箓之手流散到世界各地十多个国家,五十多个博物馆或图书馆。
如今,熙熙攘攘的游客参观完莫高窟的石窟,准备坐车回数字展示中心时,都会与这座道士塔擦肩而过。或是有人驻足去详细阅读塔中内嵌的碑文“功垂百世”四个篆字,或是和同行人聊起王圆箓的所作所为,又或是匆忙赶路的行人视而不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08
慈氏塔
在敦煌研究院美术馆正门前,有一座木构塔形建筑。塔身正面朝西,门额上题有“慈氏之塔”,也被称为“老君堂慈氏塔”。这个塔原来并不在此地,早先在敦煌石窟东南十多公里的三危山中,处于文物保护的原因,1981年迁至莫高窟前面进行保护。慈氏塔建于五代到北宋时期,亭阁式塔。塔内正壁绘有弥勒菩萨,两侧绘有文殊、普贤菩萨。“慈氏”为弥勒菩萨的形式,所以此塔便是供奉弥勒菩萨的塔。
(照片拍摄:敦煌研究院 孙志军)
烈日丝毫不吝啬它的热情,始终笼罩着莫高窟,但莫高窟的游客却依旧络绎不绝地来此参观。毫无疑问,莫高窟的美足以与其受到的喜爱相匹配。而上述莫高窟之外的“莫高窟”,如同衬托玫瑰的细刺,看似毫不起眼,但又是那么独一无二且不可或缺。
▲
END.
参考资料:
《讲解莫高窟》敦煌研究院主编 2006年4月出版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丹青汇” 敦煌研究院赴日研修青年画家作品展在莫高窟启幕》 敦煌研究院美术所
1、本站资源针对会员完全免费,站点中所有资源大部分为投稿作者付费教程,切勿轻易添加教程上除本站信息外的任何联系方式,谨防被割,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客服。
2、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