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再次迎来“清退潮”。近日,由多部门组成的上海市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工作专班,对上海18家合规网约车平台公司以及滴滴出行、高德打车平台进行联合约谈。约谈会上透露,今年底上海网约车合规车辆需达到八成,滴滴将清退市内2.5万台不合规车辆。
上海并不是个例。在此之前,宁波、深圳、武汉、杭州等地也已对当地头部网约车平台进行了约谈监管,要求规范网约车价格和运营管理。
专家表示,此轮清退与近半年来网约车数量上升,以及平台价格战有关。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看,网约车数量暴增直接影响城市交通质量,上海网约车交通事故数量已经呈现上升趋势。更深层次来看,司机与平台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许才是监管出手的根本原因。
2014年,Uber进入中国,网约车市场迎来一场爆发式的扩张和本土化的洗牌,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约车元年”。近10年之后,网约车行业并没有迎来预想的“定局”,行业仍在变革中。和过往的“价格战”“清退潮”不同,这次表现出的新特征是——总订单量多了,司机却挣得少了。
“行情最差的一年”
早晨七点,网约车司机小葛走出家门,拎着他的大水壶,准备出车。上车坐稳,小葛先看了眼车友群的消息,然后打开车主接单软件,熟练地取消“接机场、火车站订单”的设置,开始了一天的接单。
小葛之所以不去机场、火车站,倒不是嫌远,而是因为像机场、火车站、迪士尼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是网约车最容易被查的地方。据小葛说,在上海相关方面约谈网约车平台之前,交管部门加强对不合规网约车司机的查处已经有一段时间。“现在运管查得很紧,要是被抓住了会罚款,‘单证’司机罚200到2000元,‘双证’全无罚3000到1万元。”这让小葛这样的“单证”司机提心吊胆。
小葛口中的“双证”指的是司机从事网约车服务所必须具备的两样证件,分别是《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资格证》,简称“车证”和“人证”,办理后者需要司机为上海户籍。目前上海大量网约车司机只持有“车证”,也就是“单证”司机,而据业内人士估计,“双证”司机可能不足两成。
小葛就是“单证”司机中的一员。他家在陕西,2018年,因为听同乡说在大城市开网约车“月入过万”,来上海做起了网约车,已经有6个年头。今年有私家车如何挣钱,是他开网约车以来“行情最差的一年”。
差的原因在于赚不到钱了。小葛说,早在“上面”开始查网约车前,他就已经感觉到了收入下降,“以前日子好过的时候,一天流水可以有1500元,最近少很多了,一天也就700—800元”。
收入骤降,加上监管变严,小葛打算跑完暑期的八月就不干了。他的焦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单证”司机当前的窘境。
那么合规的“双证”司机好过吗?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
史师傅是干了二十多年的上海出租车老司机,2012年开始跑网约车。今年以来,双证齐全的他也感受到了“收入危机”。“双证”司机虽然没有了违规风险,但用车成本比“单证”司机、无证司机更高。史师傅介绍,现在新能源私家车买保险大约在4000元左右,如果要办“车证”,保险会达到1万元以上,而且车辆还有足年、足公里的强制报废规定。
年纪大了的史师傅每天只能跑十一二个小时,因为收入下降,当年和他一起从出租车公司出来的朋友,现在大多不干了。在他眼中,当初虽然是因为收入高选择开网约车,但“月入过万”的神话早已过去。
史师傅推算,现在入行的司机,如果自己有车,每天做15到18个小时,每个月收入差不多能到万元;如果是租车,同等强度一个月收入在7000至8000元左右,这还是在不违章、不被抓的情况下。“现在在网上看到别人晒,一天赚了上千块钱,一点都不羡慕,因为我们知道,那都是拿命跑出来的。”
网约车司机双证,新华社
为什么赚得少了?
“打网约车更便宜了”,这是近几个月乘客们的普遍感受,也是网约车司机收入降低的直接原因。
客单价为何降低?当被问及时,司机们第一反应是因为“涌进来的人太多了”。网约车行业门槛低,还曾有高薪的光环,自去年下半年,国内网约车数量暴增。上海方面没有具体的网约车注册数据,此前上海市道路运输局客运处副处长吴学程曾表示,目前上海日均用车需求在200万单左右,10万辆左右的用车供应较为科学,包括网约车和传统出租车。
据国内最大网约车平台滴滴公开的信息,目前其在沪注册的月活跃网约车数量为14万辆。仅这一个平台,数量就已经超过10万。结合上海市交通委公布的网约车订单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滴滴的市场份额约为64%,可以看出当前上海的网约车市场明显供大于求。
但网约车数量增多并不是拉低客单价的唯一原因。采访时,多位司机表示,他们每天的接单数较之前并没有降低很多,仍在20单左右。乘客也向记者反映,从“体感”出发,他们并没有觉得打车接单更快了。
实际上,近三个月来,全国网约车订单数量都在不断攀高。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网约车订单量今年首次突破8亿,这也是2020年10月交通部首次公布全国数据以来,订单量最高的一个月。
由于暑期出行和消费复苏,网约车行业的供求紧张状况得以缓解。司机们表示,收入不见起色的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平台间的“价格战”。
其实,低价竞争在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十余年间从未消失过。在早期各大平台“烧钱”“圈地”阶段,乘客打到低价车,司机还能拿补贴。有的司机告诉记者,那时平台的补贴甚至能够超过单价,每天跑八小时月收入就能轻松上万。
但今年不一样了,平台给出优惠低价,不再是融资“烧钱”,而是转向压缩司机的利润空间。客单利润下降之后,为了达到过去同等收入,许多司机选择每天出车更长时间,用时间弥补价差。
老张就属于这类司机,靠着没日没夜地跑车,拿到了接近满分的口碑值。“为了租赁公司每月3000多元的奖励,三个月我没休息过一天。”他现在一般6点多上班,12点下班,总共18个小时的工作时长。虽然疲惫,为了生计却不敢停下。
对于平台上的一口价模式,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司机都有一肚子苦水。消费者虽然享受到了低价,在乘车服务上却容易面临“打折扣”。比如,乘坐特惠网约车时,有司机提出开空调就要另外付费,或者是一口价下,司机与乘客为了是否多开几百米进小区而发生争执。
谁挑起了价格战?
那么,究竟是谁挑起了本轮价格战?网约车分析师卢布认为,主要原因是聚合模式下中小平台间的竞争。
这就要说到,当前网约车的三种发展模式——纯自营出行平台、自营+聚合出行平台,以及纯聚合出行平台。
近年来,聚合模式所占比重持续攀升。它最早由高德打车在21017年首创,随后哈啰接入嘀嗒出行,并与首汽约车开展网约车业务合作。2019年,美团打车上线聚合模式后,滴滴出行以及高德地图等导航平台也推出聚合模式。2022年,华为聚合打车平台Petal出行上线,微信也开始内测腾讯出行。今年,美团网约车业务调整,放弃自营打车,全面转向聚合模式。
“凭借着流量端口的属性,聚合平台吸引了许多规模较小、用户较少的中小网约车企业入驻,为它们提供了生存以及竞争的土壤。”卢布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7月,全国已有322家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而在2020年10月,这一数字是207家。
有业内人士指出,聚合平台尽管无法直接干预运力,但可以按照行程预估价格来对服务商进行排序,价格较低的平台,更容易出现在显眼的位置。对于中小平台来说有私家车如何挣钱,想要在强者环伺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出好的价格,也就是低价。
强者也有生存的担忧。就拿滴滴来说,自身财务压力依然明显。尽管网约车业务在疫情前已实现盈利,但从整体来看,企业依然是亏损的状态。且此前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滴滴失去了近两成的市场份额。
同时,聚合平台的占有率还在持续上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聚合平台订单量从1月的1.46亿增长至2.32亿,占比从25.35%增至28.26%。
各方都在较劲之外,还有一个大背景无法忽视,即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当前中国面临经济不确定的挑战,包括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压力。”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兵指出,这对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投资预期构成挑战,也直接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能力。“为了激励消费和挖掘消费潜力,网约车平台通过调整司机端计价规则降低价格,从需求端刺激消费者选择网约车出行。”
虽说降价可以作为调节供需的策略,但如果演变成“战争”,那么司机就会“很受伤”。“最初的低价模式,是为了调配闲置的运力,同时实现司机收入的提升。”卢布告诉记者,在每天乘客需求不强烈的时段,比方说下午2点至4点之间,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触发乘客的打车行为,让车子可以跑起来。
但随着平台们相继卷入价格战,“一口价”“特惠单”等层出不穷,在订单里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一模式就逐渐变味,甚至有司机吐槽“不开一口价,系统就不派别的单子”。
2018年上海严查非法网约车,本报记者李蕾摄
行业迎来强监管周期
当司机与平台的矛盾越发激化,行业正迎来强监管周期。
首先就是调控好“参与分蛋糕的人”,不少城市都已出手。自5月16日起,长沙市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此前已受理的,按正常流程予以办理。而在这之前,东莞、三亚、温州、济南、遂宁等多地已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当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7月22日,针对网约车市场供过于求、司机订单下降明显、收入下滑严重的局面,上海宣布分两步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相关业务。
在近日针对网约车平台的约谈会上,上海市道运局方面透露今年底上海网约车合规车辆要达到八成,对人证的要求并未提及。滴滴平台相关负责人在现场承认,平台上有证的在沪车辆为7.6万辆左右。7月至今,已清理不合规车辆4000多辆,计划在9月底前清理2.5万辆。
针对价格战,各地政府也相继做出反应。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曾答复市民称,拟于8月中旬召开价格政策告诫会,将责令网约车公司(平台)取缔“一口价”“优惠价”等价格。武汉当地交通运输局已向各平台公司下发通知,必须要落实明码标价要求,不得以“一口价”“特惠价”“高额补贴”等方式低价营销以及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
上海市道运局方面也表示,一些平台存在抽佣接近30%上限、涉嫌侵害驾驶员权益的行为。“我们已经责令相关平台进行整改。平台推出的营销方式涉及驾驶员权益的,需要事先征求驾驶员、行业协会等意见。”
规范行业的利剑已经亮出。这一系列动作,不免让人想起2018年网约车行业经历的“清退潮”。当时,行业平台和从业者也经历了剧烈阵痛,但网约车安全和城市交通问题确实得到了改善,网约车资质审查进一步规范。
事实上,每个行业发展都有周期性,都会经历螺旋式的进步。随着暑期消费旺季结束, 面对正到来的行业淡季,300多家平台的竞争是否将归于有序,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在观望着。
栏目主编:宰飞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402999666
1、本站资源针对会员完全免费,站点中所有资源大部分为投稿作者付费教程,切勿轻易添加教程上除本站信息外的任何联系方式,谨防被割,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客服。
2、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