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下一个平台级风口。

“这不就是五斗米教嘛!”

当我妈听完我工作的内容后,张口给了这样一个评价。

媒体到底应该干什么?

别人说你是骗子该怎么办?

我触动很大。我正式工作已经十多年时间,这些年里,我做过社交媒体、科技博客、媒介、自媒体等等工作内容,曾凭一己之力做出科技新知这样占公司营收90%的媒体品牌,也曾在三个月内帮助捕手志做成企服媒体标杆。

我一直没离开过媒体业务,还挺资深的。现在,我要创业了,依旧是从媒体起步。但在老太太的认知里,媒体做的这些事竟然跟“五斗米教”一样?

五斗米教是道教的一个派别,因为加入的教众需要交五斗米而得名,只要新加入的教众足够多能吃的米就更多。在古代饥荒年间,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将零散的粮食聚集在一起进行赈灾济贫。老一辈人对五斗米教的印象,就是米越吃越多和各种玄学服务。

在我的老家南阳,乃至于整个河南省,历史上五斗米教都很盛行,每遇大灾乱之年,都会有教众组织行义。身处太平盛世,这些又变成了人民公园溜墙根站成一排的易学大师,或者四处派发治病偏方的善人,传播各种各样的智慧。我的一个老乡,某大厂中层,他的父母就因为家庭变故自幼成为教众。

媒体做的事是米越吃越多吗?

媒体传播的内容是玄学吗?

媒体做的是赈灾济贫吗?

这么一对比,还真有点相似之处。

当然,我跟我妈说的有吹嘘之嫌,信誓旦旦这样赚钱那样也赚钱,但其实做媒体最穷。例如今年,国内大部分媒体底裤都赔进去了。媒体老师们活得更差。我这次创业的核心目的,就是验证我对媒体业务的一些想法,让媒体和媒体老师们能赚到钱。

目前,我要做的业务本质是,做优质内容然后靠带货赚钱。我想解决的问题是,真正做到靠好内容带货,而不是依赖知名的机构和个人,我觉得这里边有一个重塑媒体荣光的机会。毕竟大众消费品本身就是优质媒介,包含有全民刚需、天然理性、价值载体的特性。我想从这里边提炼出优质的知识,然后将其打造成全民常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媒体和媒体老师们有尊严地用常识赚钱。

媒体行业遇到的不止是“五斗米教”这样的问题。

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冲击下,媒体行业除了不赚钱这个要命大事之外,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成了疑问。相信诸多媒体老师和我一样,日常经历着大量想要刀人的瞬间。

媒体是一个离什么都很近,但实际上又隔着一层窗户纸的行业,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经常被四面攻讦。谈起媒体,一会要谈哲学,一会要说传播,还得再看数据拼专业,话一啰嗦就扯到良心了……

我们到底是站在大众用户消费者的视角去评判?还是以专家视角为行业发声?媒体的专业性到底在哪?

写字嘛!义务教育普及那么多年,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会。现在GenAI大模型那么好用,是不是随时都能取代你的工作?工作生活中,不缺乏蔑视你工作的人,特别是你的老板和领导。

曾经有知名游戏公司高管私下里批斗我“你们写的这些东西跟骗钱有什么区别?”我回复说“你这个级别的高管怎么净做一些不过脑的Excel表?”所以他不是媒体老师我不是高管。

写字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行业,虽然大部分人会说话能识字能写出上千字的小作文,可这跟职业写字完全是两码事。这就像做人,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人,好像活着就是做人,一辈子也没尝试过努力做人,也根本弄不清楚什么是做人,却习惯性对拼尽全力的人冷嘲热讽。

有人把媒体工作当作个人主观表达,想到哪写到哪;有人觉得这是一项科普工作,需要深入浅出简单易懂;有人觉得这就是在玩弄人心;还有人觉得,我是行业专家,我说啥你写啥……

当然,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爆炸点,委屈着数钱就行。问题是,媒体跟钱的距离也隔着一层戳不破的窗户纸。

以前卖报纸卖杂志卖书能挣大钱。互联网时代,说免费就免费了,媒体至今都没有像样的变现模式,一不小心就入不敷出。据说今年,国内大部分媒体亏得底裤都没了。

市场好的时候,做媒体一边有融资拿,一边有车马费,一边还有层层外包的离谱公关需求。这个时候大家都学着做人,当然做人没装好一不小心就变成做作。市场不好的时候,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大逃杀,到哪哪不待见,人人都在说缺内容,但包括你的领导和老板人人都说你的工作没门槛,PUA和KPI两大杀器刀刀诛心,彷佛你要跪下送钱求人让自己干活。

加班随机,业务随机,作息随机,人生随机……如果给调休加上一个门槛,整个人坐地就能宕机。

我见过很多媒体相关创业者的窘态,身边的媒体老师们也都深陷在商稿泥潭中,精神状态各个飘忽不定。而那些转行的朋友,一脸脱离苦海的欣慰。无论如何谈及前途谈及生存,说多了伤头发。

回想这奇妙人间,“五斗米教”“义和团”这样的超现实,确实与自己从事的行当具有相似之处。

不过我还是要坚守一个本质区别,那就是,媒体老师都更在乎大众信誉。

至少我刚入行的时候,大众信誉还是大家心中的一把尺。即便物理条件限制,当年大家的资源都有限,距离真相更远,但大家都关注理性的推演、程序的正确,都想用正确的方式学习并向大众传播常识。现在随便一家自媒体,甚至单一个人,所拥有的工具资源都大大提高。但所有人都想着塑造权威打倒权威,大众信誉完全让位于目的。

这两年也出现了严重的媒体老师断代问题。由于市场的更迭,新一代媒体老师和机构们转变了方向和内容形式,而且是每隔两年就发生一次全面转变。要知道在门户时代,可是15年的时间都没有太大变化。老一代媒体老师积累下来的常识和经验,变得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变现而被迫转行。

没有传承积累,导致过往积累下来的常识无法持续向大众普及。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是,突然一些新人媒体老师在做内容向大众普及5年前10年前乃至于20年前的常识。我看到之后只会冒一身冷汗。

举个例子,我是做消费电子内容出身,经历了整个智能手机的发展过程,曾经引领过国内同行对印度手机市场特别kaiOS的报道风潮。但我没经历过PC和通信行业发展高峰期,如果不是有新闻,我从来不敢写这两个行业的内容,只敢在背后偷偷学,有不懂的去请教上一代老师们。因为没经历过,我真的无法感同身受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普通人是怎么想的。但是行业一旦出现断代,这种事情就会密集发生,这是对内容的不尊敬,也是对媒体老师的伤害。

我时常担心,如果有一天怀揣各种目的的流量突然消失,新一代老师们该怎么重塑自我认知?

这让人时常沉溺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中不知所措。

当从业者自身深陷焦头烂额,无力顾及大众信誉时,“五斗米教”的评价是精确的。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黑白是非好坏怎么分辨?

我跟很多媒体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老师,时常纠结自己所做的事到底对不对。像我这种人,做什么事必须先说服自己才愿意去做。最终能给自己打气的方案也就是:我不保证做的事是对的,但我要努力保证做事的方法流程是对的。

物理世界限制,我们只能看到事情的冰山一角,哪里能未卜先知对错。做得越多越像空中楼阁,所说所写皆妄想,做人做事故弄玄虚成了半仙。

估计现在的人跟媒体老师聊天,就跟几十年前我妈跟五斗米教众扯闲篇是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叫媒体了,改成内容机构更合适。

按照当下的标准,严格来说我做的不是媒体,而叫做自媒体或者知识共享,属于内容行业,我们也不应该被称为“媒体老师”,而是内容工作者。

“五斗米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找到一个能够守住大众信誉的出路。这是我创业的目的,能找到一个出路。

19年,某巨头高管找到我,表示他们做好了一个内容机构,邀请我去做创始人把业务做起来。当时,我在前公司从零做出一个内容品牌,科技新知,营收占整个公司超90%。那个时候我的十万加文风和高产量在业内小有名气。对方也是冲着十万加文风而来。

我很头疼,因为这跟我想做的事不一样。内容机构难道没有像样的商业模式吗?难道只能被包养做一些润饰笔作吗?

做内容为什么必须要做流量?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赚钱?

类似的事情,2015年也发生过。一位天使投资人愿意投资我做一个科技博客,做好之后可以拿到某些巨头和品牌的投资。

这些事情让我很高兴,特别是19年,他让我感受到我常年积累下来的写作能力,是有巨大价值的。

但我也意识到,如果内容机构没有赚钱的商业模式,就没有真正的大众信誉可言。

内容机构常见的问题是,某一家内容机构在某个领域显露出专业度和影响力,然后相关公司投来橄榄枝进行年框合作,一旦签下年框,自主选题就必须让位于客户权益,过不了多久这家内容机构就“气数已尽”,失去行业影响力,慢慢被抛弃。整个行业就这样盯着甲方预算,一岁一枯荣的艰难维持下去。

甚至,某些内容机构直接选择不写合作平台和品牌的任何内容,经年累月,该平台每天几乎没有像样的更新了。

我曾经无数次琢磨内容机构的商业模式问题。无非就几种,签年框、写商稿、办大会、搞社群。这些跟内容机构能力直接挂钩。但内容机构有什么能力?要流量没流量,要业务没业务,要结果没结果,商业模式推进下去全看甲方预算和自己刷脸拉人头能力。说没有吧,好像很多人知道他。

内容机构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就是自己的大众信誉,是在用户消费者做出抉择的时候看到你信任呢。这并不需要什么流量业务结果今年干什么赚钱最快,只需要你存在。

今年干什么赚钱最快_2021年挣钱好挣吗_今年赚钱好难啊

媒体老师们,无论如何,我们的存在就是最大的价值。就好像,马路上几千盏路灯就算减少一半又不是不能用,但你这盏路灯存在在马路上就是最大的价值,能用和有品质是有本质区别。

但大众信誉的建立,是个问题,关系到单一媒体的持续性价值和生存。

内容行业是个名利场,有人求名有人求利,无可厚非。但人们错用世俗的数据指标来衡量名声,误以为忽略大众信誉、数据做得好就是名利双收。片面追求流量、业务、结果,并不能通往真正价值之路。

从2013年入行开始,我从科技评论一路向社交产品、创投、财经、十万加、企服、消费等产经深处来寻求答案,希望依靠专业市场领域的科学数据和流程指标,来建立一些大众信誉。但这些不够,大众信誉本质上是大众的事情,垂直行业内的事情遑论大众信誉。

以前我还纠结于物理工具和资源的匮乏,无法以完备的流程和理性的逻辑来健壮大众信誉。但现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GenAI大模型时代,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手中的工具和资源都极端丰富乃至于过剩。媒体平台深陷塑造权威打倒权威的死循环中。从权威到恶名的反转再反转,社交媒体已经可以做到以秒计。大众信誉都以秒为单位更迭了,内容机构所谓的价值荡然无存!

如何打造一套持续的大众信誉?这是我这次创业希望探索的。

现在,我尝试从货的角度,先让内容机构赚到钱,再来发现和收集大众所信赖的价值点,从而找到一个出路。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更早是在华强北工作,而且是在华强北山寨名号响彻全球的巅峰时期。我也对盯过茶饮、玉石行业。华强北、茶饮、玉石市场背负了很多骂名今年干什么赚钱最快,就跟媒体的良心一样,没有好的地方。但我并不这么看,我想换一个视角来写市场、商业和品牌,让大众尽可能看到行业的更多面。

为什么我们越内卷越活在生存线上?

玩货是赌博OR学习?

华强北、茶饮、玉石这三个市场对货的理解,可以说到了极端的地步。同时,他们又与现代商业强调的品牌背道而驰,背负着大量骂名。

华强北什么货都做,会用尽一切办法找货并将货卖出去;茶饮市场作为中国传统强项,想尽一切办法让你高攀不起;玉石则是一场又一场罔顾风险的豪赌。这样的环境下,随时随地都有人站出来对整个行业进行“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批斗。

我一直对于这种轮番批斗观点抱以迟疑态度,因为批斗的人各有目的,我看到的从业者并没有任何波澜,事情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有一个关键事实是:茶饮和玉石行业依靠这样的规则穿越了无数次历史大动荡周期,成功延续了数千年。我有信心,如果历史出现反复动荡,华强北的模式同样能让消费电子及半导体行业延续千年。

我最大的感受是生存问题。对于大部分一线市场从业者来说,面对的头等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下去?这在金融环境不够成熟的市场尤为显著。

环境的不成熟,让货的价值在很多情况下是远高于钱的,所以华强北、茶饮和玉石市场拼命挖掘货的价值,这是为了顺应规则保证自己生存而做出的选择。而批评的人并不面对这样的生存危机,当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是环境造就了做货就是在赌博。无论你是工厂、商家、平台还是普通消费者,每一次选择都是赌博,而不是你的热爱、生活方式、事业。

今年赚钱好难啊_2021年挣钱好挣吗_今年干什么赚钱最快

历史上,茶叶属于战略物资,玉石等同于金融,两者驱动着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良性运转。把货做成战略/关键物资,拉高背后的金融属性,是商业市场维持自身持续生存的必要手段。但在生死线上讨生活并不是一个健康状态,能够充分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业才是正解。而当一种货在大众市场完成普及,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相关从业者不再面临生存危机,自然会形成面向品牌和品质的商业跃迁。

……

关键是货的普及,让货成为基础设施,消除信息差,建立成熟的大众消费习惯,解除从业者盈利压力。

简单来说,现在啥行业都不好干,但我想让啥行业都好干。

这很难,也有很高的门槛。我希望能搭建一套模式,抹平这一门槛。媒体平台已经如此发达,我们有能力更进一步减少人和货之间的信息差。这也正好,能让货来检验我们内容的价值。

我理想的场景是,我们把货当作基础设施后,就可以避开人为制造信息差的操作,用接近理中客的方式全方位解读,进而建立自己的大众信誉。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做内容核心是做好大众传播,不应该去搞一些高门槛的垂直行业产业业务信息,这些东西没人关心没人看。但我认为大众传播,应该是把晦涩难懂门槛极高的专业信息,做成大众能看懂且愿意传播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将在人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人去从事相关行业,并将行业知识转变成大众常识。

就像航空航天的专业知识传播,让人们爱上了前沿科技,大幅拉高了大众科技常识,从而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顶尖人才。我相信,关于货的前沿知识的传播,最终也会壮大产业。

我觉得这个时代的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常识,无论哪个方向,都是有益的。这也是内容应该具备的价值。不然今天的人跟3000年前的人有多大区别?

货的背后不仅有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常识,还有着巨大的价值共识有待挖掘。这对于我们做内容的人来说,是最喜欢的。

无论如何,我们正处在大消费时代,消费就是用脚投票。每个人对要买的货,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且,虽然货对流量等所有现实数据指标都展现出重度依赖,但他的核心价值并不受这些因素影响,在任何场景任何方式都可以达成相似认知,完成交易。

虽然人们一时的情绪宣泄,会让货的价值在短暂时间内改变,但大家也会快速恢复理智,用理性来重估价值。

至少不用无端承受各种责难和PUA。

商品与金钱的交易,或许来得更加纯粹。人们也更自觉地追求正确的行事路径,更容易通向正确的事。这是我的一个设想。举一个不甚恰当的例子,比如:对比当下国内的社交媒体,明显离货更近的小红书,讨论氛围会更好一些。

货还能更好的赚钱,从一开始就让媒体赚钱这件事变成光明正大的事。

鲁迅的拆房子理论说得好,当你要拆房子的时候,别人才会理性思考允许你开天窗。媒体向来被大众诘难“不应该赚钱”,只要媒体挣钱就没有大众信誉成为诸多人喜闻乐见的无赖式攻击。我想试试一开始就明确就是要通过货来赚钱,是否会将人们拉回理性的范畴?

当然,货背后是纯粹的金钱和利益,这些连带而来的数据和现象,如何理性中立客观地呈现出来,也需要正确的路径。

毕竟,中国人的“士农工商”鄙视链根深蒂固,只要跟商沾边,总能被扣上一顶“奸人”的帽子。但人们又会口口相传“这个老板好”。

商业是人类社会建造出来的最复杂的规则机器,从道与术的角度来看,商业一定是偏向于术的。术让位于道,让位于人性,排出士农工商也是有一定底层建设的,这些需要客观看待。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商业之术中,商业机器显然可以提取更多的共识。

当然,商业机器只能规范流程回归理性,难以形成更高维度、更长久、更深层次的大众信誉。即便是理性的商业世界,人们也总想着用近乎于无赖的攻击,来让他破防,以趁乱捡漏。

否则历史也不会如此曲折反复动荡。毕竟搞鄙视链、玩对人不对事真的很爽,鄙视一次爽一次,一直鄙视一直爽。

我想逆人性而上。

所以如何逆人性而行,分辨出哪些声音是人们真实诉求的表达,哪些只是单纯情绪的宣泄、借助人性弱点制造传播游戏?

这些其实商业机器都能解决。巧的是,在商业世界对用户真实需求的调研洞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于是,只要商业机器能够正常运作,就能快速分辨出人们真实诉求。即便分辨错误,也会以最快的速度纠正回来。问题是,这套机制在诸多情况下会失效,人们会在群体事件中盲从,进而失去理性。

我觉得,人们盲从形成的无赖攻势,核心还是自身需求未被满足,希望趁乱捡漏。如果货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设施,无赖式的攻击只会影响自己的利益,相信能让人更大程度回到理性层面。

我想打造一个商业模式,能快速解决货盘经营者的基础生存问题,同时在经营过程中,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完成品牌建设。让货和品牌成为基础设施,内容在传播过程演变出大众信誉。让商家和大众一起维护市场和品牌。

我想做一个模式,让一种货快速成为大众基础设施。

这是我心里一个模糊的出路。

我希望这次创业,能够身体力行成为价值消费的布道者。用脚投票、无条件接受应有价值、内容即信用、消费方式成就个人。

我给这次创业的项目,取名叫红绿。实际上,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取了不下50个名字,一一排查发现基本都已经占用,最终选用红绿。

日常生活中,红绿灯、股票K线、绿肥红瘦都是大家熟知的意象。希望能从红绿有序开始,逐渐靠近黑白分明。

在内容领域上,红绿hon.lv前期会聚焦在大消费、新技术、新能源三个方向,包括消费、大公司、商业地产、新技术(大模型)、硬科技(半导体)、新能源、文娱等领域,跟红绿品牌看起来重相关的财经领域,前期反倒不会涉及。不过因为专做产业内容,只要内容足够专业,也能影响财经领域。此前我有多篇市场观察、行业研究内容被证券分析师采纳。

关注业务本质,总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绿的业务将覆盖媒介、社群、咨询、带货、知识付费和品牌,当下已上线的业务集中在媒介和社群层面,咨询、带货、知识付费业务已经在落地推进中,自有小程序、APP、品牌也在规划中,敬请期待。

以下是红绿的部分账号和业务,无论您是商家品牌还是媒体老师、普通用户,都可以【点击下方动图直达关注主页】,关注后发送“加微信”便可添加我本人微信,进行详细沟通。

官方网站:

hon.lv

hon.lv是红绿官方网络站点已经上线。

感恩国际友人Memmo支持的域名。域名中hon既代表中文世界里的红,又可以是英语里的蜂蜜和商行,还可以是日语里的真。红绿在国内国外所代表的涨跌也完全不同,内外区隔双重收获。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402999666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