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袁斯来
编辑 | 苏建勋
生产23亿吨水泥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这一数字是14.66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14.3%,全球近一半。
这是2020年我国水泥行业的产量。如果站在全球角度,水泥行业整体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当我们提到碳中和、碳达峰时,绕不开这些水面之下的制造业,他们才是减排的关键。根据麦肯锡测算,要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1.5℃的情境,到2050年中国水泥行业碳减排需达70%以上。
然而,这是一个从生产端到售卖都极其传统的行业,减碳尤为艰难,但碳中和目标之下,高耗能水泥行业在减排任务中不容忽视。
3月7日,全球排名前三的水泥制造商海螺水泥发布公告,2022年公司将投资50亿元用于发展光伏电站、储能项目等新能源业务,预计到2022年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可达1GW,年发电能力10亿度。这一投入在光伏行业其实还算不上大手笔,海螺水泥建光伏电站,首先要让下属工厂可以用上光伏发电。
作为行业内有标杆意义的超级国企,海螺水泥必须做出表率。在电价市场化大势之下,使用光伏电从长期看也是更稳妥的选择。
高耗能的水泥行业
水泥行业内有句老话:“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他们是仅次于中国建材,排名全球第二的水泥企业。
水泥行业其实一直以来离光伏很远,也过于老派。海螺水泥前身宁国水泥厂诞生时间是1978年,90年代末改制,成了海螺水泥。它的实控人是安徽省国资委,是家根正苗红的国企。
很长时间,他们都只是在水泥行业扩张。零星一些光伏上的动作多和自用电相关。
2021年8月,海螺水泥花4.43亿收购了海螺新能源,后者主要做光伏发电。当时海螺水泥业务并不顺利,他们半年报显示,扣非净利润下降了近7%。
根据中泰证券测算,海螺水泥的燃料动力成本占了整体50%以上,2020年,海螺水泥耗电量高达144.7亿度。2021年煤炭价格暴涨,直接拉高了水泥生产成本,已经让海螺水泥承压,加上国家限制企业用电,过去极度依赖煤炭的水泥企业,必须转向更绿色和经济的生产方式。作为高排放企业,海螺集团党委书记王诚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两高”项目紧箍咒越念越紧,水泥行业布局主业就会越来越难。
他们其实很早有过一些零星尝试。2020年,浙江建德市的海螺水泥子公司,投资上亿修了光储一体化项目。厂区内安装了3万多块太阳能板,装机容量达到了11.9 MW。这一项目主要是海螺水泥自用,建成后能满足20%的用电需求,最终他们希望能实现白天“零购电”。 在柬埔寨马德望,他们的光伏储能电站也在2021年10月投产,虽然装机量只有18MWp,
除了建光伏电站自给自足,海螺水泥也会购买绿电。他们十多家子公司2020年购买和使用了近4000万度光伏电,同比增加40%以上,相当于节省了1.3万吨煤,少排放3.3万吨二氧化碳。
不过在双碳政策提出前,这些能源利用改革并没成气候。但当“双碳”成为国家战略后,海螺水泥作为国企龙头,在双碳元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歼30”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寻找替代燃料、清洁能源等等。
当然,光伏发电对他们也有实际的利益。2021年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成立,虽然第一批纳入的高耗能行业不包括水泥,鉴于它巨大的排放量,将来大概率会进入碳交易市场。提前开始减排,当正式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后,企业可以直接在碳交易中获得经济回报。对一家收入千亿的国企,这份收入短期内不过是锦上添花,然而,如果拉长时间线,碳交易成熟后,这将是个巨大的市场。
制造业转型的关口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之下,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正集体转向清洁能源。他们首要目标并非“跨界”,而是减排。
2021年6月,广东的水泥龙头塔牌集团宣布要投资13亿建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一体化项目,最大的项目在蕉岭区域,达到了,每年发电量2.58亿度。比起走商业化的公司,塔牌集团的装机量不算大,主要用于企业自用,多余的才会上电网。他们在梅州的子公司也安装了1.8万块光伏板,每年可以节约600多万元电费。
这些转型中的巨无霸国企未来会提供可观的订单。2021年12月,组件龙头晶科能源拿下中国石化2.1GW光伏组件集采订单。
当然,更多入局者其实很谨慎,虽然进入了光伏行业,但投入并不算高。 同样为水泥巨头上峰水泥和阳光电源子公司合作,以产业投资方式合作光伏和储能项目。 上峰水泥出资只有3000万元。
成立合资公司也是比较保险的做法。做化工原料钛白粉的中核钛白,就和宁德时代子公司合作,各自出资5000万成立新公司,做光伏、封店的投资建设,还打算在甘肃建多个光伏电站项目。
制造业其实承担越来越大的压力。过去高耗能企业转型新能源热情不高,很大原因是煤电并没有市场化定价,火电低廉且易得。但国家一直在做电价市场化改革。2021年,发改委印发通知,要求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也就是说电价普遍上涨时,高耗能企业会比其他行业支付更多电费, “倒逼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 2021年至少有12省市下发文件,高耗能企业购电价格将涨至1.5倍。
制造业粗放用电即将成为过去时。中国经济正在转型期,重型高耗能工业也在这一时代关卡。在2060碳中和目标之下,它们向新能源转向或许会持续五年甚至十多年,当然也意味着行业的长期机会。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1、本站资源针对会员完全免费,站点中所有资源大部分为投稿作者付费教程,切勿轻易添加教程上除本站信息外的任何联系方式,谨防被割,如有疑问请随时联系客服。
2、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