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山地旅游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对区域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期推荐史鹏飞、明庆忠、韩剑磊、骆登山发表于《人文地理》2021年第2期的论文系统非功能性需求,文章将山地情感性、精神性、象征性特质与旅游者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的非功用性消费需求相统一,创新性地提出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这一新概念,应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玉龙雪山案例地网络游记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层层剖析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内涵,清晰展现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的发展过程,并生动诠释了其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非功用性体验的提出绝非要否定功用性体验的发展逻辑和市场需求,而意在促使旅游者将山地作为体验美好、获取自由、寄托情感的异地生活空间,呼吁山地旅游目的地更为重视与旅游者的情感及精神联结。总体来看,文章在西方地理学“情感转向”及旅游体验研究不断细化、深化的背景下紧扣山地特质所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对山地旅游探寻核心的吸引特质和特色的竞争优势,引导山地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缘起

山地因旅游资源丰富、层次分明及自然与人文资源相复合等特点一直备受游客青睐。据2020年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发布的《世界山地旅游发展趋势报告(2020版)》,2019年全球山地旅游人次已达12.2亿,旅游收入1.36万亿美元。山地旅游的市场增速已超过旅游业整体增长速度,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受到旅游者追捧,凸显了山地旅游的巨大消费潜力。窥看古今中外,从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到汪国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从莎士比亚“山岩不及我们坚定”到罗曼·罗兰“具有了向上的力量,才能一眼望到山外的大地”,古往今来,山地早已在“比德”说、“两山”论等的诠释中超越了地理环境的范畴,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寄托着浓厚的情感特质。

然而,除少量资源禀赋极高的山地外,山地旅游的发展往往陷入重效益、轻内涵和有理念、缺衔接的窘境,其中原因纷繁,却难以回避供需脱节的现实问题。倘若旅游者只是为了享受精致的服务、千篇一律的产品,那何以选择山地?于旅游者而言,山地的比较优势究竟为何?山地旅游的内在价值何以彰显?云南财经大学山地旅游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对山地旅游的探索,对上述问题的跟踪与思考使得研究团队将对山地旅游关注的焦点定位于山地特质,凝练到山地旅游体验性本质上来。研究团队认为,山地所具有的精神性、情感性、象征性特质有其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情感积淀。随着18、19世纪之交浪漫主义运动所倡导的个性化、情感化、精神性消费倾向渐成趋势,山地旅游在精神性、情感性、象征性等非功用性特质方面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成为其差异化发展的“独特卖点”,或可为山地旅游探寻核心吸引特质和特色竞争优势、推进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发展新思路。这样的思考让研究团队颇感兴奋,却也为研究的突破口焦虑不已。尽管在情感地理学、具身体验等领域、范畴中觅得些许与此思考的契合点,但究竟如何迈出第一步困扰了研究团队许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的支持下,研究团队还成功申报云南财经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价值认同测度研究”,并在不断思考中逐渐明晰研究思路,希冀从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的本质出发,以新的视角探究山地旅游比较优势、山地旅游价值彰显等现实问题。遂成此文,是为研究缘起。

研究思路及内容

进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研究,首先必须对何以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这样一个新概念做必要的理论交代,厘清非功用性旅游体验的内涵特征及文章可能的突破点。为此,文章从非功用性研究缘起论之,在非功用性与旅游体验的内在关联的剖析中明确了非功用性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受到特定外部环境的洗礼,通过身体和感官的深度参与,在强的情感体验和弱的功利性追求中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其中,强的情感体验和弱的功利性追求构成了非功用性的内在本质,强的情感体验和弱的功利性追求构成了非功用性的内在本质。通过进一步地进行文献梳理,文章肯定了山地探险旅游和山地宗教旅游中的非功用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现有研究虽已揭示了山地探险和宗教旅游中所具有的非功用性特征,但这些特征是否也存在于一般的山地旅游活动中?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具有怎样的具体内涵、发展过程及实现方式?山地旅游的非功用性体验又是否与其他形式旅游活动中的非功用性体验有所差别?

研究的具体展开从案例地选择、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的确定开始。鉴于山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禀赋所具有的独特性,造就了其“千山千面”的特征,也使得研究团队最终确定选择典型山地旅游目的地进行案例研究。玉龙雪山旅游资源禀赋突出,还承载着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精神象征和人文内涵,不仅是纳西族人心中民族之神“三多”化身的神山,也是纳西族情侣反抗世俗、凄美殉情的爱情理想国,被赋予了神秘、神圣、圣洁的象征意义,积淀了深厚的非功用性特质。同时目前也面临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非功用性资源存量尚未完全转化为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等现实问题。因此,以玉龙雪山为研究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确定基于以下考虑:非功用性体验尚属一新概念,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参照,研究之前尚无法精准定义非功用性体验的具体维度和实际表现,也不甚了解非功用性体验的过程、特征及内在逻辑。鉴于扎根理论强调材料分析下的理论建构,适用于对较新领域的探索分析,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契合性,因此选择扎根理论作为后续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网络游记数量多、易获取、类型多样、信息完整、非商业性等方面的优势使之在旅游体验、目的地形象等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关照,成为相关研究重要的基础性资料。本文以马蜂窝和携程网玉龙雪山网络游记作为扎根理论分析样本。

图2 主范畴逻辑结构

文章通过扎根理论过程逐级编码,抽象出21个范畴、7个主范畴和“自我成就的内在体验”这一核心范畴,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即是在山地旅游场的精神导引下引起旅游者心理张力凸显进而前往山地旅游地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在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中深刻融入山地情境,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达成自我成就的内在体验过程。经过扎根理论的3级编码,围绕核心范畴和故事线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脉络,以此为基础,复归山地旅游网络游记进行“二次对话”,重新审视各范畴间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揭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的发展过程及实现方式,构建起以感知填充、意义生产、关系建构为典型体验方式,包含体验缘起、体验涉入、体验沉浸、体验达成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过程模型,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过程及方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诠释。在文章最后,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与山地探险旅游、山地宗教旅游以及黑色旅游等特种旅游体验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讨论,并与逆转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等展开了理论对话。

图3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过程模型

研究结论

第一,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界定。本研究通过开放式、主轴式、选择式逐级编码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范畴进行层层提炼,最终识别出“自我成就的内在体验”这一核心范畴。经过故事线的串联,明确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本质内涵为:在山地旅游场的精神导引下引起旅游者心理张力凸显进而前往山地旅游地,在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中深刻融入山地情境,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达成自我成就的内在体验过程。

第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主要包含精神导引、情绪反应、情感表白、自我洗礼等四个部分。各部分间相互联系、影响,推动非功用体验的生成。其中,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源自山地旅游场对旅游者的精神导引,山地凭借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对旅游者施以影响,在记忆动员、遁世意愿、成就动机、情感凝视的驱使下,旅游者前往山地旅游目的地开始了非功用性体验之旅;旅游者置身现实的山地情境,随着预期瓦解、逆向决策和情绪交错,旅游者的情绪完全浸入到山地情境中;在此基础上,旅游者的情感得以呈现,表现在情感浸润、移情模拟、期望延伸等方面;旅游者情绪和情感爆发最终促成了自我洗礼,在情境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达成自我认同与自我成就。

第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涉及感知填充、意义生产、关系建构等3种体验方式。这些体验方式在整个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过程中融合贯穿,影响着旅游者的心理认知,推动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变化。感知填充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的前提,感官和身体的觉醒令旅游者逐渐融入真实的山地情境,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获得审美愉悦和肉体痛感的交错体验;意义生产是旅游者将山地情境神圣化、仪式化的过程,图像表征、行为隐喻、场景隐喻等具体方式揭示着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过程对旅游者独一无二的象征意义;关系建构伴随着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而展开,在与同伴、地方以及虚拟世界的接触中强化心理的自我认同与满足。

后续讨论

本研究是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的尝试性探索,重点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的发展过程和实现方式进行了展现。然而对于更微观的问题,例如山地旅游目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品牌个性和情感形象是否会形成迥异的非功用性体验?旅游者知识结构、旅游经验及情绪易感性等状况在非功用性体验中如何发挥作用?本研究尚未做更多的讨论。在后续研究中还将通过多元的案例和方法更深入地探索非功用性体验的发生机理,辨识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具体维度,构建科学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体系,对不同要素介入下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进行剖析,以期不断深化非功用性体验研究。

图片来源说明:文中图片均由本文研究团队提供。

原文引用:史鹏飞,明庆忠,韩剑磊,等.山地旅游的非功用性体验研究——基于云南玉龙雪山游记的扎根理论分析[J].人文地理,2021,36(2):164-174.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2.020.[Shi Pengfei, Ming Qingzhong, Han Jianlei, et al. Research on non-utilitarian experience of mountain tourism: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n online travel notes of Yulong Snow Mountain in Yunnan[J]. Human Geography, 2021,36(2):164-174.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2.020.]

来源人文地理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

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 若排除这种情况,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或联络我们。

对于会员专享、整站源码、程序插件、网站模板、网页模版等类型的素材,文章内用于介绍的图片通常并不包含在对应可供下载素材包内。这些相关商业图片需另外购买,且本站不负责(也没有办法)找到出处。 同样地一些字体文件也是这种情况,但部分素材会在素材包内有一份字体下载链接清单。

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请联系站长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

源码素材属于虚拟商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传播性,一旦授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换货要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